乳业真的扛不住折腾了。
近日,自称为“中国牛”的蒙牛晒出了自己2018年成绩单,报告期内,蒙牛实现营业总收入689.77亿元,同比增长14.7%;股东应占溢利实现30.43亿元,同比增长48.7%。
蒙牛参照系无疑就是相杀多年的伊利集团。2018年伊利财报数据显示,该公司实现年度营业总收入795.53亿元,比蒙牛多了100亿元,实现净利润64.52亿元,是蒙牛的两倍。
根据2016-2018年的财务数据计算,蒙牛与伊利的营收差额分别为65.33亿元、73.92亿元与105.76亿元,正呈逐年拉大趋势。这意味着蒙牛与伊利在未来的收入差距有可能越来越大,“乳业双雄”正渐行渐远。
就在蒙牛披露业绩的前一周,3月21日,蒙牛“慢燃纤维奶昔”(下称 慢燃)卷入网络传销大案,案件涉及产品代理人“上万名”,货值过亿元,仅工商部门开具的罚单金额就高达4300万元。
乳业分析师宋亮告诉时间财经,蒙牛对于微商内部操作可能还不够明晰,多数大企业在尝试微商这种新渠道的时候,会将业务具体委托第三方公司运营,大公司本身承担着为品牌背书、产品代工的角色。一旦发生产品、价格等问题,品牌形象、声誉也会受损。
百亿营收差距背后
如果单从年报数据来看,蒙牛的整体销售增长可观,然而与竞争对手伊利相比仍存在100亿元营收的差距。
公开资料显示,内蒙古蒙牛乳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始建于1999年,2004年在港股上市,中粮集团为控股股东,法国达能、丹麦阿拉福兹分别是蒙牛的第二、三大股东。
蒙牛与伊利的业务高度重叠。据2018年年报,蒙牛的营收来源为液态奶产品-生产及经销超高温灭菌奶、乳饮料及酸奶;冰淇淋产品、奶粉产品、其他产品主要包括奶酪、植物基营养品和贸易业务。
事实上,蒙牛在2010年之前是远远领先于伊利,2011年伊利的营收超过蒙牛,随后,蒙牛又陷入黄曲霉素M1事件,双方在营收上的差距逐渐拉大。
宋亮表示,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后,中国乳业市场因为食品安全问题变得十分混乱,蒙牛的发展模式是一种“先市场后奶源”的激进发展模式,这种激进的造成了蒙牛黄曲霉素M1事件,而伊利在混乱的市场环境中保持相对稳定的发展模式,双方的发展模式是造成差距拉大的核心原因。
具体来看,蒙牛与伊利的差距主要体现在液态奶业务方面,蒙牛液态奶收入为593.89亿元,不及伊利。蒙牛主要依赖于特仑苏、纯甄等单品的业绩。伊利则较为多元化,推出了“金典”、“安慕希”、“畅意100%”、“畅轻”等高端产品。
另外,双方的经销渠道也有巨大差异,据了解,伊利在2006年就开始了对农村市场拓展的探索,将用户渠道下沉到了三四线城市及小乡镇上,蒙牛在渠道耕耘上不占上风。
据宋亮介绍,蒙牛是典型的大经销商模式的代表,就相当于王与诸侯的关系,蒙牛需要与大经销商博弈,相对于伊利小经销商的灵活机动,蒙牛很难在三四线市场下沉。 共2页 [1] [2] 下一页 搜索更多: 蒙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