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蒙牛乳业(02319)发布2018年业绩,收入同比增长14.7%至689.77亿元人民币(单位下同);股东应占溢利同比增长48.7%至30.43亿元。
而就在上个月底,亚洲乳业龙头伊利股份也发布了其2018年业绩数据,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795.53亿元,营收较上年实现百亿级增长(增长高达115亿元),创历年来最大增幅;实现净利润64.52亿元。
不难发现,伊利蒙牛收入差距正在逐年扩大,已经超过百亿;同时蒙牛利润不及伊利一半,伊利的赚钱能力显著高于蒙牛。近年来,在营业总收入、净利润等数据均远超蒙牛的同时,两者在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上的指标也曾一度相差83.04亿元,雄厚、稳定的现金流量为伊利在展开生产、投资等方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如今的伊利已然是一家独大。
新品研发与销售能力,或是伊利与蒙牛逐步拉开差距的重要原因之一。
2018年,伊利纯牛奶销量突破100亿,安慕希销量突破140亿元,金典销量突破100亿元,在明星产品获得稳步发展的同时,伊利加速拓展大健康领域,新增健康饮品事业部和奶酪事业部,推出植物蛋白饮料“植选”系列豆乳、能量饮料“焕醒源”、妙芝手撕新鲜奶酪等多款口碑爆品,并新建长白山天然矿泉水饮品项目,进军矿泉水行业。伊利的新品销售收入占比14.8%,较上年同期提高了5.6%,大健康食品产业布局初具规模。
而反观蒙牛,其收入相比伊利更加集中,主要依赖于特仑苏、纯甄等单品的业绩,而在新品上表现欠佳,甚至拿不出一款令人满意的新品爆款,这也加剧了其在未来竞争中的风险。
另一方面,奶源问题长期以来一直是蒙牛之痛,也是造成目前伊利和蒙牛利润差距的重要原因之一。2009年中粮入股蒙牛后,从2012年到2018年5年期间,蒙牛战略并购频繁。但收购资产的接连亏损,让蒙牛背上了“沉重的负担”。从最早收购的现代牧业,到最近入股圣牧,蒙牛虽然有可能通过收购增强自身业务,但也可能重蹈覆辙,再次拖累业绩。
相较于蒙牛对外扩张动作频频,伊利正在加快国际化进程及拓展多元化业务。
2018年,伊利大洋洲生产基地生产的“金典”新西兰进口牛奶、“柏菲兰”牛奶,在国内相继上市;公司旗下“Joy Day”冰淇淋进入印尼市场;2018年11月,公司收购泰国本土最大冰淇淋企业THE CHOMTHANA COMPANY LIMITED。在整合全球资源、服务全球市场的过程中,伊利全球产业链布局下的战略协同优势愈加显现。
在乳业企业中,伊利是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率先引进健康食品布局概念的企业,建立起了强大的护城河,打造享誉世界的健康食品品牌,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全球性企业。
中航证券分析师指出,在如今全球交织密集的贸易关系网里,乳品行业的“走进来”与“走出去”都是势在必行的道路,龙头企业未来的全球化发展仍然可期。
显然,抓住国际化和多元化布局的伊利,在未来的竞争中已经捷足先登占据有利地位。
来源:证券市场红周刊
搜索更多: 蒙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