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5日晚间,小康股份发布2018年度报告,实现营业收入202.4亿元,同比下降7.72%,归母净利润1.06亿元,同比下降85.33%,而扣非净利润则由去年盈利6.39亿元变为亏损1.52亿元。
作为A股“智能电动汽车新制造势力”,小康股份自1986年生产弹簧起家,做过减震器、摩托车、微型车以及SUV,近三年业务投资聚焦于智能电动汽车新业务,先后斥巨资在美国设立研究院,并在国内外新建新能源车制造工厂,同时还不断进行并购,累计投入据估计已超过60亿元,预计于今年内推出SF5、SF7等新能源SUV,中文名“金菓EV”。
不过,从新披露的年报情况看,公司虽然取得了1个亿的净利润,但其中水分相当大,此外去年已进行的国内和国外两项并购,无论从收购时的情况,还是眼下实际的效果来看,都存在很大疑问,值得投资者重视。
各种“财技”增业绩 1亿利润水分大
2018年小康股份净利润不仅同比大降85%,而且通过各种财务处理和补贴,使得1亿利润的业绩包含不少水分。
首先是研发方面。众所周知,为了保持外观、性能、技术等领先,研发的投入是汽车生产商的主要支出之一,研发支出可以通过资本化处理,计入无形资产、在使用期内折旧摊销扣除,也可以费用化处理,即一次性计入当期损益,以后不再扣除。而不同的会计处理,对当期利润有时会有重大影响。
年报显示,小康股份2018年研发投入16.6亿,其中费用化金额4.83亿,资本化金额11.79亿,资本化率达71%。而这个数字,无论从同行业横向对比,还是公司上市后近几年的纵向比较看,都存在异常。
小康股份2018年研发投入
从横向对比看,公开资料显示,2017年(2018年各家尚未披露),上汽集团、东风汽车、长城汽车、一汽等研发投入的资本化率为0,长安汽车27.94%,江淮汽车31.62%,比亚迪40.32%,众泰汽车41.47%,吉利汽车大约65%(考虑无形资产摊销),以上主要上市车企的研发投入资本化比重全部低于小康股份。
从纵向对比看,公司2018年71%的研发投入资本化率,相比2017年的42%和2016年的51%,分别提高了29个百分点和20个百分点。提高资本化率的会计处理,使得公司2018年净利润得到了大幅改善。
同时,高资本化率还形成了10亿左右的非专利技术项,相比之下专利技术只有2.79亿,非专利技术的含金量同样值得商榷。
不仅如此,年报还显示,通过与InEVit创始股东合作模式的变化,小康股份又将后续不再支付的股份对价款转入了营业外收入0.86亿元(1320万美元),再加上处置子公司股权(0.23亿)以及政府补助较上年同期增加(0.64亿)等影响,考虑到这些非经常性损益,公司实际的利润水平将大打折扣。
除业绩掺水外,小康股份近年的两次收购也问题多多。 共2页 [1] [2] 下一页 搜索更多: 小康股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