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要约人不低于5港元/股的收购价格,较汉能薄膜45个月前3.91港元/股的停牌价上浮了27.88%,但与停牌当日7.39港元/股的开盘价相比,中小股东们的账面仍浮亏逾三成
如果,你持有的股票仅仅22分37秒便跌去47%的价值;如果,在此后长达3年9个月的时间里因为停牌你无计可施;如果,再过4个月这家公司将按照法规被摘牌。请问,心情如何?
事实上,自2015年5月20日遭遇做空,每一位汉能薄膜发电集团有限公司(下称汉能薄膜,00566.HK)的投资者都度日如年。尽管李河君这位“中国前首富”早已走下神坛,尽管对其个人的评价以及对于该公司的“先进性”和“真实性”的判断,至今两极分化。但有一点可以确认——如何处置这家高达1647.9亿港元市值的企业,关系到很多人的切身利益。
2月26日,汉能移动能源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下称汉能移动)与汉能薄膜发布联合公告称,酝酿多时的汉能薄膜私有化方案已获得香港证监会批准。据悉,作为私有化的要约人,汉能薄膜的控股股东汉能移动间接持有公司203.20亿股股份,占其421亿股总股本的48.21%。
上述私有化方案显示,汉能移动将对持有汉能薄膜股票的所有投资人发出私有化要约,收购价格为每股不低于5港元,收购规模约540亿港元,并确定通过股票置换方式实行。操作流程为要约人在汉能薄膜私有化完成后,计划将后者全部业务置入新成立的特殊目的公司。同时,要约人将选择一家A股上市公司与特殊目的公司进行等额股权置换。
一旦这一方案最终被接受,也意味着在2019年7月31日日益临近的前提下,汉能薄膜的中小股东们终于有机会逃出生天。
值得庆幸吗?事实上,要约人不低于5港元/股的收购价格,虽较汉能薄膜45个月前3.91港元/股的停牌价上浮了27.88%,但相比后者紧急停牌当日7.39港元/股的开盘价,股票持有者们仍然浮亏逾三成。
或许比起“竹篮打水”来,被少量割些“韭菜”仍属次优方案,毕竟在刚刚出炉的2019年胡润全球富豪榜上,52岁的李河君以300亿元身家排在第490位,财富缩水140亿元,且排名较上一年大幅下滑180个位次。要知道,李在2016年蝉联新财富富豪榜中国首富时的身家达1655亿元。
当然,“胳膊”与“大腿”的命运终归不同。在上浮27.88%的私有化股价提升下,李河君的身家还可以增长近3成。
一边是自信满满宣称“市值肯定超过2000亿港元”,一边则是公司业绩连续三年高速增长,虽说汉能薄膜表示“私有化符合股东的整体利益”,但在满足香港证监会复牌要求的两项必要条件后,深陷美国做空机构“涉及欺诈及具误导性的财务报表”指控的该公司却始终未能实现复牌。
其实,天人交战者必须扪心自问几个关键问题:是否存在其他原因导致汉能薄膜不能复牌?2018年合同销售额可以正式确认营收的金额究竟多少?不能确认的部分未来确认营收有无时间表?若因关联交易回A失败,未来该公司会如何应对?针对独立股东的损失该如何补偿?而李河君被列为被执行人的情况如何解决?
针对上述投资者普遍关心的问题,《投资时报》记者发送采访提纲至汉能薄膜相关部门,但截止发稿日并未收到对方回复。
合同销售额疑云重重
“性价比不高”“实际转化效率低”“市场反应冷淡”“规模量产有待验证”……在汉能薄膜长时间停牌期间,外界对李河君倾力打造的薄膜太阳膜生态产业链质疑从未中断。
其中最大的不信任,来自汉能薄膜高速增长的业绩。而这恰是其本次提出回归A股的底气所在。
《投资时报》记者发现,汉能薄膜2018年半年报与往年相比发生了两大变化,一是该公司当期营收同比大增612.12%至204.15亿港元;净利润更是暴增29倍至73.29亿港元。
其二,财报中收入项的名称由原先的“收入”(Revenue)变更为“与客户签订合同之收入”(Revenue from contracts with customers)。
要知道,港股上市公司的营收数据在财报中大多在“收入”一栏中体现,至于后者则更多见于房企规模的排名中。据了解,2018年年底部分房企为挤进“千亿阵营”,也为了在排行榜上录得个好名次,纷纷在业绩数据上以“签订合同”名义注水,最终却因与财报数据差别过大成为笑柄。 共2页 [1] [2] 下一页 搜索更多: 汉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