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氧公布的数据显示,整容用户复购率达到92%,复购频次每3-6个月一次。也就是说,平台上每100名医美消费者中,有92名还会再消费。整完一个项目之后,再过半年或者一个季度又整。
不过,新氧数据屡次刷单曾被多家媒体报道。
此前多家媒体曾报道,新氧为了引流曾多次刷单,甚至一月所花费的刷单费用高达30万甚至更多,而在此前被业界曝光的新氧的外泄刷单清单中,仅一个ID隆鼻33次,月刷89万。该报道还称,在固定某一所医美机构刷3-59单不等,仅交易额排名在前十的医院,涉嫌作假的流水金额就超过480万。
甚至还有媒体报道,新氧对外公布“盈利”,月流水超过一半是刷出来的,新氧已经掉进了“不造假就会立即死亡”的恶性循环中。
难道就是靠高额的刷单数据统计,才让新氧得出了“整形上瘾”的结论?
资本局中隐患多多
不过,因新氧的快速扩张,其管理不到位,新氧快速融资“续血”似乎另有缘由。
有媒体报道称,多方机构投诉新氧平台BD(业务拓展或商务拓展)贪污无下限,利用职权私开诊所导流牟利。再加之资金不足等原因,之前重金投入的云诊所已经关闭,资金链断裂不得已不断寻求投资方续命。
其实,对新氧来说,更致命的不是数据,而是医疗手术的安全问题。
记者查阅多家的报道发现,新氧因近两年扩张太快,导致管理审核不严,资料造假、资质造假问题也相当严重。难道专业、安全的手术竟成了新氧品牌的“戏言”?
资料显示,为了造假客户资料,新氧多次在网上盗取整形效果好的用户前后对比图,然后伪装成自己的案例上传并展示在首页或者置顶在社区。
或许正是新氧的这一行为,也招来了不少涉嫌肖像侵权的诉讼。
记者发现,在中国裁判文书网站,新氧涉嫌肖像侵权的诉讼文件搜索条目达36条之多,其中不乏明星黄渤、李小璐、黄奕、刘雨欣等,无一不对新氧进行过起诉。
此外,记者在查阅相关资料时还发现,有因新氧自营诊所医生无资质一针致消费者残疾的报道;也有新氧旗下没有拿到医疗美容的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属于无证经营的机构的报道;还有新氧APP也曾因力捧无证“专家”而被媒体进行揭露报道。
对此,有业内人士对记者分析,虽说新氧打出的是“新氧不是整形医院”口号,但新氧似乎从来只做关于美容整形的事情;还宣传“不从消费者身上赚钱”,但新氧却永远只赚消费者消费之后的提成,还强调“新氧不是整形中介”的新氧,却一直每年都溢价做着中介的事。
面对资本压力以及受国家监管限制的多重隐患,积极布局IPO的新氧将如何彻底规范,无疑是这个被资本持续吹大的“独角兽”不得不重新审视的问题。
来源:华夏时报 记者 张杰 北京报道 共2页 上一页 [1] [2] 搜索更多: 新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