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海控股称,交易完成后,公司的资产负债结构将得到实质性改善,公司的负债规模将有所下降,且可获得大额现金回流,有效地缓解公司的现金流压力,提升公司的财务稳健性。
从2018年中报来看,泛海控股的经营情况并不乐观。报告期内,公司营业收入为50.88亿元,同比减少4.65%,净利润为13.33亿元,同比增加47.56%,但扣非后,公司净利润下滑61.03%,仅有2.46亿元。
泛海控股把非金融类公司投资于债券、股票及其他少数股权投资收益均界定为经常性损益,其表示,上半年净利润增长47.56%是因为控股子公司民生信托、武汉香港公司净利润增长显著。
值得注意的是,2018年上半年,泛海控股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41.73亿元,比上年同期转正,增幅为136.96%。
然而,因金融子公司加大投资规模、偿还借款现金流出较多等原因,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皆为负数,分别为-72.84亿元,下滑351.69%;-4.37亿元,下滑120.01%。
早期储备的项目中,仅有2018年8月下旬推盘销售的上海泛海国际公寓项目在售。而转型所向的金融业务,又属资金密集型行业,资金需求较大。
期末,泛海控股资产负债率为85.53%,与上期基本持平,泛海控股总资产为2030.2亿元,然而净资产仅有215.7亿元,
截至2018年6月底,泛海控股的短期借款为146.43亿元,同比增加4.82%,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为384.23亿元,同比增加17.82%,总体而言短债规模为530.66亿元。然而同期,泛海控股的货币资金只得167.98亿元,同比减少2%。
泛海控股的货币资金与短期负债之间,有着362.68亿元缺口,若以泛海控股2018年上半年的50.88亿营收为参考,相当于其7年收入。
频繁质押融资
2018年5月时,因担心其两笔分别于7月、8月到期的美元债券不能实现再融资,标普将泛海控股的评级从“B-”下调至“CCC”。
7月、8月完成共计8亿美元的境外优先债券偿付后,标普认为,未来12个月内泛海控股再融资前景将会改善,但同时指出,泛海控股的短期债务水平很高且总债务规模大,财务杠杆出现实质性改善的可能性不大。
2018年10月,标普将泛海控股的长期主体信用评级由“CCC”上调至“CCC+”,展望为负面。
泛海控股称,资产出售后,公司房地产业务比重将大为下降,产业结构将实现大幅优化,可聚焦于自身优势更为突出、发展空间更为广阔且更符合公司未来发展战略的武汉中央商务区项目,并依托武汉中央商务区更好地促进公司金融、战略投资等业务的联结。
武汉中央商务区项目是武汉公司的核心项目,开发历经十余年,但进度依然缓慢,不仅不能为武汉公司自我造血,而且直至此前1个月,泛海控股还在频繁为武汉公司输血——2018年12月27日,泛海控股为武汉公司的8.1亿元债务提供担保。
武汉公司也因为自身及其子公司的经营问题,屡次三番因金融借款合同纠纷被第三方起诉。据天眼查信息,对其自身风险警示信息为21条,对其周边风险警示信息为1037条。
泛海一度热衷于出海,但自国家收紧境外投资政策以来,公司未新增取得任何项目,目前,除洛杉矶、旧金山项目正在按计划开工建设外,其余海外地产项目仍处于前期筹备阶段。
泛海控股不仅已拥有民生证券、民生信托、亚太财险等金融平台,还通过投资把触手伸向北汽新能源、万达影视、WeWork等公司。在境内,泛海控股的投资运作平台是泛海投资,境外主要是中泛集团、中泛控股。
无论从何种角度来看,泛海控股的房地产业务正在收缩,其似已把身家都押宝在开发期漫长的武汉中央商务区项目和资金密集的金融业务、投资业务上。
战线拉长导致的直接结果是负债累累。泛海控股除了通过常规手段进行融资外,其控股股东中国泛海已屡屡用上股权质押之法进行融资。
中国泛海持有泛海控股67.86%股权,共35.26亿股。仅是2018年7月,中国泛海就11次质押泛海控股股权。
随后,泛海控股部分股份解除质押后,又迅速被中国泛海重新质押,质押日期分别发生在9月、10月、11月。至2018年12月4日,中国泛海已办理质押登记的总股数占其所持有的99.56%。
最近一年,泛海控股从7元左右的股价持续阴跌至今,1月21日收盘价仅为5.02元/股。假如资本市场发生波动,泛海控股股价进一步下跌,泛海中国将面临平仓风险,泛海中国也深知此理,2018年以来,在质押的同时频繁增持护盘。
泛海控股在2018年中报中指出,下一阶段,公司将围绕降低资产负债率、确保财务稳健的工作为重点。
如此看来,昨日的交易为此阶段的完结填上了注脚。
来源:第一财经 陈淑贞
共2页 上一页 [1] [2]
搜索更多: 泛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