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购可持续性存疑
机构研报也佐证了上述观点,美银美林此前将小米目标价从11港元下调至9港元,该行称,受中国宏观经济增长放缓、手机需求疲弱等因素影响,小米手机出货量增长可能比预期更慢。
美银美林所言非虚,小米的智能手机业务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据IDC数据,小米2018年第三季度智能手机出货量同比降幅达10.9%,市场份额也有所降低。小米国内竞争对手华为、vivo同期出货量分别增长了13.4%和18.5%。
不仅美银美林,其他投行也普遍下调了小米目标价,如摩根大通将小米的投资评级由原来的“增持”降至“中性”,目标价也从原来的18港元调低至10.5港元,降幅高达41.67%;瑞信维持“中性评级”,光大证券给予小米股票“减持”评级,而德银、麦格理和大华等机构纷纷下调小米目标价。
不过,二级市场情况似乎比投行预期中的表现更差。截至1月21日收盘,小米集团上涨1.38%,报收10.32港元/股,总市值2460亿港元。两次回购护盘后,小米集团仍低于券商此前给出的目标价。
对于投资者而言,所要忌惮的不仅仅是小米手机销量下滑,还有公司现金周转问题。公司三季报显示,其存货从2017年底的163.43亿元增加到2018年9月底的265.38亿元,9个月增加超过百亿元。在此期间,应付款项由340亿元增加到526.48亿元,应收账款从547亿元增加到849.6亿元。
公司业绩情况也差强人意,2018年前三季度,小米集团虽录得净利29亿元,但扣非后归母净利润降至-47.24亿元,同比降低219.56%,ROE(净资产收益率)仅-33.79%。
对于回购的作用和可持续性,市场普遍观点为,短期内有效,未来情况如何取决于业绩。根据小米集团此前发布的战略,公司将以高性价比的智能手机为“抓手”,带动包括互联网电视、空气净化器、智能音箱等产品在内的小米生态链快速扩张。目前小米集团正在发力大家电,1月4日小米入股TCL集团即是棋子之一。
但问题在于,如果手机增速放缓,势必严重拖累小米智能生态圈及其他业务的发展。摩根大通曾指出,在难以提升市占率的情况下,小米2019年在中国的智能手机销量将按年下滑12%,随着月活跃用户增长受限,小米在中国的广告及游戏等核心业务收入增长将放缓,互联网服务业务增长今年将放缓至25%至30%。
在此背景下,公司是否依然有信心“让投资者赚一倍”?公司注重“性价比”定位不再受市场热捧后,下一步的发力点是什么?1.6亿港元的回购效果有限,但存货、应收等财务数据居高不下,公司如何保证现金正常周转以支撑此后的回购?1月18日,投资者网致电并向小米集团联席公司秘书林冠男、苏嘉敏发去采访函,截至发稿,对方仍未给出任何回复。
来源:投资者报 投资者网 谢莹洁 共2页 上一页 [1] [2] 搜索更多: 小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