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小米已经习惯靠国际化对抗国内市场的下滑,但海外增量有数字而无价值。
IDC数据显示,去年Q3小米的国内出货量巨降10.9%,同期海外出货量却增长了61%,然而这个增量的含金量有限,因为出货红利几乎完全被低价竞争抵消殆尽了。
研究表明,小米在印度的ASP介于5000到10000卢比之间,约合人民币470到940元,小米印度分部在线销售负责人Raghu Reddy也承认,超过95%的手机都是在印度南部安得拉邦工厂组装的低端货。
考虑到三星在印度的品牌声誉仍然稳固,销售网络也更健全,小米的市场地位就是盘剥供应链和压缩生产成本而取得,即当年中国策略的复制。
对于这一点雷军心知肚明,他强调今年小米海外扩张的主要方向是西欧、东欧、独联体和拉美市场,但在国内都无法高端化的小米,做到这点谈何容易。
雷军很希望抓住5G这个战略机遇,但形势同样不乐观。
5G红利人所共知,可能引发近十年来最大的一次换机潮,但雷军也知道这一幕并不会马上发生,“距离5G大规模商用,还有两到三年时间。”
如果我们开列一份5G技术贡献名单,可以看到很多熟悉的名字:
运营商层面有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和日本NTT DOCOMO;
基础技术层面有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国家无线电监测中心检测中心、中国科学院;
设备厂商层面有华为、中兴、大唐、爱立信、诺基亚、三星等等;
技术标准方面有华为、三星、中兴、联发科、高通、阿尔卡特等等。
哪个阵营里都没有小米的身影,小米却表现得特别积极。
其一,中国还没有5G商用网络,5G的频谱没有划分,5G牌照没有发,小米MIX3就宣称自己是“首款”、“首批”5G商用手机,玩的还是概念抢跑游戏;
其二,5G会带动哪种手机的核心技术再度进化,会让哪些应用火起来,目前谁也无法准确预测,小米不专注于研究解决方案,也不等待产品体验的成熟,就急于把实验室的Demo机拿出来刷屏,本质上仍是营销心态。
AIoT能帮助小米弯道超车吗?悬!
在小米最新5年计划里,雷军真正寄予厚望并“弯道超车”的是物联网。
在他看来,未来所有设备的互通互联是个大趋势,这是一个比移动互联网要大无数倍的新市场,而小米在两个方面已经开始提前布局。
第一,从2013年开始孵化的生态链打法已经完成了原始积累,5年投资100家生态链企业的目标基本完成。
第二,技术储备正通过在规模联网设备的激活而进化,去年小米已经给出300万用户激活5个以上设备的成绩,IoT开放平台也正在吸引更多第三方。
雷军将小米的物联网战略称之为AIoT,多加的一个A,既代表AI和语音等技术,又蕴含All in的意味,小米将从400亿现金储备中拿出四分之一支持这个战略。
但宏大愿景受到三个具体因素的制约。
首先,AI的核心是技术,研发不能追求性价比。
雷军与母校武汉大学合作成立AI联合实验室,却只肯给1000万元的研发经费,象征性远大于实际意义,相比之下,百度每年的研发投入都过百亿元,而且绝大部分都与AI有关,更别说腾讯、阿里了。
其次,小米IoT过度依赖小爱同学的进化带动,但小爱并无竞争优势。
智能语音助手只是AI的一个组成部分,因为门槛不高,进入成本低才率先成熟,智能设备未来需要的是延展视觉、听觉的交互能力,而不是小米强调的单一场景体验闭环,小米并非不理解,只是目前的技术实力做不到而已。
雷军此前公布过小爱同学的数据,累计激活1亿台,累计唤醒次数超过80亿次,月活跃用户数量超过3400万,相比百度DuerOS数据不算好,后者去年激活设备已经超过两亿,其他如腾讯叮当、微软小娜、三星Bixby、亚马逊Alexa、谷歌Assistant、阿里的AliGenie都非善男信女。
这个行业中已经入局的玩家无不财雄势大,小米只能算是小字辈,而且这还是个零和博弈的市场,小米不是赢家,就只能是输家。
此外,物联网的成长需要合作而非对抗。
物联网必须有足够数量的激活设备才能真正运转起来,必须是跨场景、多设备的无缝联接,小米内有生态链产品加持,外有宜家、美的等品牌呼应,也只能算是初级阶段。此外,物联网需要的是全产业链通力合作,打通壁垒,做大生态,才能实现共赢。雷军从“朋友多多的,敌人少少的”,一变而为今年的四面树敌,“不服就干”,虽然一定程度上可以提振内部士气,对外形象却是一种失策。
雷军用血性给2万小米人心里点了“比严冬更狂野,比暴雪更猛烈”的一把火,但小米能否如愿前行呢?
(来源:品途商业评论 虫二)
共2页 上一页 [1] [2]
搜索更多: 小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