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首款国产车型极光的定价,一开始经销商方面已经对厂商的定价有反对和不满的,但厂商并未采纳经销商意见,定了一个在市场看来较高的定价。由于当时极光的国产和进口车型都并行销售,且进口车在市场上已经有一定让利,因此消费者都愿意选择进口车型,国产车型不能打开局面,以至于后期经销商不得不降价求销,造成终端价格体系混乱,而价格下跌过快,对品牌也造成冲击。
在2018年豪华车市场形势一片大好的背景之下,前11月,捷豹路虎销量同比下降超过19%,为此,位于中国和英国的工厂在刚过去的一年不得不选择停工以调整供需。受其余豪华品牌的挤压,经销商为冲击销量不得不以“七折虎六折豹”的价格促销,造成终端经销商大面积亏损。
搭上高速列车却内耗不断
从工厂开建到首款车型下线,奇瑞捷豹路虎仅用了不足两年时间;从首款车型下线到第10万辆的下线,奇瑞捷豹路虎也仅用了28个月;从10万辆到20万辆,奇瑞捷豹路虎也只用了43个月时间。捷豹路虎一度将自己达成10万辆以及20万辆的耗时与包括奥迪、宝马、奔驰在内的其余豪华车品牌进行横向对比,将“捷豹路虎速度”加以放大传播。
从数据上看,捷豹路虎达成10万辆和20万辆的速度与ABB相比,确实更快一步。但这种脱离外部环境的比较,事实上并没有什么参考价值。
北京奔驰成立于2005年,而华晨宝马成立时间为2003年,奥迪进入中国市场的时间则更早,可以追溯到80年代末。当时的豪华车市场,总量十分有限加之市场消费尚处于初级阶段,因此,ABB们都经历了相对漫长的市场培育周期。而捷豹路虎自进入中国市场开始,便搭上了豪华车市场快速增长的列车,从2011年到2017年,国内豪华车实现销量从起初的不足95万辆增长到了250万辆左右,市场份额从6.5%提升至超过10%,捷豹路虎的销量提升也是情理之中。
虽然捷豹路虎国产后可选车型空间进一步放大,但随着越来越多的竞争对手纷纷推出大中型SUV车型,市场可供消费者选择的空间扩大,此前品牌在SUV领域的优势在缩水,而对市场的误判以及中外双方的博弈、效率低下,也造成捷豹路虎在华的节节败退。
另一方面,在上述经销商看来,捷豹路虎方面并未吸取此前价格混乱的教训,后续的国产车型在定价上都存在价格偏高,上市不久后快速降价的问题,以至于市场红利被其余品牌蚕食。
之所以如此,他总结为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捷豹路虎此前专注的也是相对小众的市场,但随着国产进程的推进,要用原来做小众品牌的方式来进行管理,自然会遭遇挑战;其二是话语权的问题,在奇瑞和捷豹路虎合资之初,为保证合资双方的利益,共同搭建了捷豹路虎联合市场营销与售后服务机构(IMSS)。在这个机构中,除了销售职能部门之外,为了保证决策的效率和权力平衡,其余负责人都分别由奇瑞和捷豹路虎双方各自派驻。在作出决策时既要考虑合资业务,又要考虑进口业务。只有获得双方通过的情况下才可以通过,从而避免不公正。
想象很美好,但现实情况是,“拖沓的组织架构之下不仅造成责权不明,遇到问题时需要反复讨论,且如果意见不统一,就会造成博弈和内耗。”上述人士告诉记者。IMSS自成立以后,内部人员变动一直不断,以至于传导到经销商和市场层面的政策完全不具备连贯性、效率低下。
虽然截至目前,捷豹路虎尚未发布其2018年度最终销售数据,但综合前11月的销量看,其在豪华车市场上的排名已经从此前的第四位下滑至第七位。国产进入第四年,捷豹路虎不但没有如愿打造出“ABB+J”的豪华车格局,反而被后来者全线超越。
调整,从2018年下半年已经开始了。为了稳固和保证终端经销商利益,捷豹路虎已经开始不再“压库”,而是以调整生产节奏的方式来调节供需。其次,自2018年12月31日起,原捷豹路虎中国与奇瑞捷豹路虎联合市场销售与服务机构(IMSS)总裁魏傅然不再担任总裁,其职位由捷豹路虎全球董事、捷豹路虎中国副总裁潘庆暂时代理。这也就意味着,在连续两届IMSS总裁都为外方人员之后,这一职位又将迎来中国面孔。第三,在本土化方面,捷豹路虎也在加强,比如通过推出中文的“slogan”内容,拉近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
在中国车市增长即将触到天花板之际,经历了乐极生悲的捷豹路虎,未来的结果,不容乐观。
来源:第一财经 杨海艳 共2页 上一页 [1] [2] 搜索更多: 捷豹路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