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从主营业务上看,同仁堂分别为医药工业,医药商业两大类。在成本分析表里,医药工业包括原材料、人工、燃料及动力、制造费用;而医药商业则只有采购成本。
年报数据显示,2013年-2017年医药工业中原材料成本分别为18.31亿元、20.97亿元、21.4亿元、24.8亿元、27.17亿元;同期医药商业采购分别为26.65亿元、29.25亿元、35.92亿元、40.23亿元、47.09亿元。
同期,原材料和采购成本累计分别为44.96亿元、50.22亿元、57.32亿元、65.03亿元、74.26亿元;同仁堂营收分别为87.15亿元、96.86亿元、108.09亿元、120.91亿元、133.76亿元。按此计算,2013年-2017年,同仁堂医药工业中原材料和医药商业采购成本,累计占同期营收比分别为51.59%、51.85%、53.02%、53.78%、55.55%。
与此同时,可以看出医药商业采购5年累计金额达179.14亿元,占同期累计营收的32.76%,占同期原材料和采购成本291.77亿元的61.4%。
也就是说,在同仁堂原材料及采购成本中,仅医药商业采购成本占比就超六成。
今年6月,商务部发布《2017年中药材流通市场分析报告》显示,2017年我国中药材流通市场常见的741个品种中,220个品种价格上涨,平均涨幅为24%;187个价格下跌品种价格平均跌幅为13%。
王源指出,随着中药行业的发展,上游中药材变得稀缺致使议价空间加大。近年来,中药材价格普遍上涨,中药制造企业生产成本普遍加大,从而压缩了中药制造行业的利润空间。
而同仁堂在快速扩张中,一方面要顾及主营业务成本控制,另一方面还要发展多产业链布局执行代工生产,显然无论是主营业务,还是其他附属业务都有可能存在产品监管漏洞,为产品质量埋下隐患。
3年23次上黑榜
上市22年的同仁堂,截至2017年年末,总资产187.08亿元,相比上市时的1996年总资产6.53亿元,22年资产翻了28.6倍,市值也从上市时14.18亿元上升至如今368亿元(截至12月21日),累计涨幅达24.95倍。
“规模的扩大一定是以扎实的经营质量为前提,不盲目做大。”刘向光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坦言,企业发展的过程中,速度和质量始终是一对配比难度很大的指标,尤其是在上升通道中,很容易出现“一快遮百丑”。
在他的设计中,同仁堂需要时时自省,用科学完善的内控制度和可量化的指标来检视、控制运营风险,确保企业安全运行。
然而,打脸的是,过期蜂蜜事件刚过,21日同仁堂又上山东省药品监督管理局黑榜。官方公布显示,近日发布了关于65批次药品质量抽检不合格的通告,涉及北京同仁堂(亳州)饮片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白矾产品,样品来自高唐金堤古方。
这并不是同仁堂今年第一次上药监黑榜。2018年5月24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关于9批次药品不符合规定的通告,经山西省食品药品检验所等2家药品检验机构检验,标示为北京同仁堂(亳州)饮片有限责任公司等6家企业生产的9批次药品不符合规定。
2018年2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通告61家企业生产的65批次中药饮片检验不合格,其中包括北京同仁堂。
而在2017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共公布了22份不合格中药饮片名单中,同仁堂以14次的“成绩”位居第二,其中由北京同仁堂(亳州)饮片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中药饮片有5次上“黑榜”,涉及杜仲、制没药、乳香、白矾、土鳖虫、远志等中药饮片。另外,同仁堂全国范围的连锁药店作为“检品来源”被通告的有10次。
2016年一年,同仁堂也6上“黑名单”,山东、四川、湖北、贵州等多个省市抽检发现同仁堂存在产品不合格,涉及翻白草、加味左金丸、熟地黄、(熟)骨碎补等品种。同仁堂在山东淄博的药店还因为销售劣药被处罚。
当时,同仁堂在澄清公告中称,上述质量问题的相关生产企业――同仁堂药材参茸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和北京同仁堂制药有限公司都是同仁堂集团下属公司,但与上市公司无关。
长江商报记者粗略统计,2016年以来,北京同仁堂累计被药监部门点名达23次。
来源:长江商报消 记者 吴婷 共2页 上一页 [1] [2] 搜索更多: 同仁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