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终,如涵控股共募资4.3亿元。其中,阿里巴巴以96.43元/股的价格,耗资3亿元认购311.11万股,获得如涵控股9.58%的股份。以此计算,如涵控股的估值达到31.32亿元。
网红产业度过红利期竞争加剧
事实上,在还没有网红经济的概念的时候,如涵则是第一批吃“网红电商”螃蟹的人。
公开资料显示,如涵控股成立于2001年。从公司官网信息来看,其定位“网红孵化”公司,业务主要涵盖红人经纪(挖掘、培养、孵化新媒体意见领袖)、营销推广(广告代言、品牌营销咨询)、电商业务(利用红人形象打造店铺品牌)等。
记者整理发现,如涵的商业模式大致为“网红+社群+电商”的模式,和网红的流量吸引力,公司依托电商实现规模变现,从而为公司带来利润。从如涵在新三板摘牌前披露的2017年中报来看,公司营业收入高达3.05亿元,较上一年同期增长高达293.48%。这充分体现出网红电商的“爆发力”。
但是这种模式也存在弊端,网红经济的规模化盈利就是要不断培养网红,只是网红培养并不是件容易事。记者梳理了解到,如涵公司签约的网红接近100位,其中开店的网红近半,但是吸金能力则和张大奕相差甚远。
从公司披露财报信息来看,大奕电商(如涵控股持股比例为51%)仍是如涵营收的主要来源。2017 年上半年,大奕电商实现营业收入1.32亿元,占公司总营收的43.3%。
同时,如涵控股的盈利状况并不尽如人意。根据2017年半年报显示,报告期内公司净利润亏损1531.9万元,同比下降287.64%。
有业内人士认为,头部网红仍占据着绝大部分的流量和经济空间,随着眼下网红产业度过最初的红利期,门槛的提高意味着竞争的加剧,想要再造一个张大奕,或许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
来源:长江商报 记者 陈妮希 共2页 上一页 [1] [2] 搜索更多: 如涵控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