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方面,全球范围内,医生也面临诸多挑战。Nathan Levitan称,到2035年,全球医疗卫生工作者的缺口将会变得非常大,为此,医生的工作量也会持续加大。越来越多的数据爆发式地呈现在医生面前,医生急需借力先进技术来掌握实时产生的数据。
“我算了算,可能这一辈子到现在为止看了10万个癌症病人,特别希望有一天把10万个病人的信息放到一个芯片里面。”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常务理事、秘书长江泽飞表示。
不过,Nathan Levitan强调,Watson医生并不做诊断,而是一个辅助决策支持系统。“(Watson医生)仅仅是为医生提供治疗的选择方案,最终的决策权在医生的手中”。
百洋智能科技方面表示,Watson医生用医学知识库+病历数据训练,在已知人类医学知识范畴内给出合适的方案,不会给出未经临床验证过的方案。
改进空间
从2017年3月至今,Watson医生到中国“出诊”已经一年有余。
来自百洋智能科技方面的数据显示,到2018年11月4日,Watson的产品已经在20多个省,40多个城市,81家医院签约落地。同时,使用过Watson的医院已经达261家,使用过的医生则是785人。
那么,“AI进院”的表现如何?
此前,行业自媒体《健康界》在调研多家三甲医院后得到了两类答复:第一类答复来自医院和医生,他们对于Watson的引进和使用表示谨慎和观望;第二类答复更多,是使用者对Watson的肯定以及对其未来更加完善的希冀。
以Watson肿瘤产品为例,业内认为其存在不少改进空间,包括需要加入本地化方案(比如中国的指南)、增加CFDA批准药物以及加入真实世界和药物经济学数据等。
CIC灼识咨询创始合伙人侯绪超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在人工智能赛道上布局的企业很多,在全球范围来看,Watson Health的产品算得上较为强大。在他看来,落地中国后,Watson Health应在本地化上更下功夫,同时医疗使用者也应该有一个清晰的概念:Watson医生是用来辅助诊断的,并不能完全依赖于它。
IBM方面也坦言,旗下医疗人工智能产品仍需要改进以更适合中国的情况。
“IBM 在面临巨大的挑战时从未退缩逃避,我们知道应对挑战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John E.Kelly表示。(来源:《国际金融报》) 共2页 上一页 [1] [2] 搜索更多: IB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