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当地时间11月13日,高盛在最新研报中同时下调了苹果的股票目标价、2019财年iPhone销量及营收预期,将苹果股票评级设定为“中性”。
当日,苹果公司股价在前一日大跌逾5%后,续跌1%,收报192.23美元,与超过230美元的高光时刻相比,已累计下跌16.88%,市值蒸发超1800亿美元,这超过了整个中国平安在A股的市值,也相当于近5个小米集团的市值。
苹果跌落神坛,或许说明了在宣布要“隐藏”手机具体销量后,反而激化了市场对其真实销售情况的担忧;又或许是果粉不买账、供应商不接盘、评级遭下调等一系列厄运后的连锁反应;此外,市场上还有这样一种声音:苹果股价大跌的背后,有瑞士央行的影子。
瑞士央行,也就是瑞士国家银行(SNB),其实也是苹果的股东。
而根据近日瑞士央行发布的最新13-F文件(以下简称“文件”),其在三季度出售了价值70亿美元的股票,其中就包括110万股苹果公司。
抛售是暴跌的幕后黑手,这是华尔街讲的故事。
而瑞士央行讲的故事,则是另外一个版本。
事实上,苹果公司多年来都是瑞士央行的第一重仓股。瑞士央行曾豪掷11亿美元爆买苹果股票,震惊市场。在这家央行亲自下场炒股的投资履历中,对苹果股票的持仓规模曾接近30亿美元,可谓是为苹果的万亿美元霸业添过砖加过瓦。相比之下,此次抛售的110万股只是皮毛,且苹果作为瑞士央行第一重仓股的地位并未动摇。
瑞士央行与苹果的因缘,只是央行下场“炒股”的一个缩影。为支撑股市,日本央行也大量持有股票ETF,目前价值为22.4万亿日元。
各国央行为何热衷“炒股”?目前收益如何?对市场有何影响?让我们一一道来。
原因一:调控汇率
作为少数亲自下场“炒股”的央行,瑞士央行从2010年三季度开始投资股票,目前持有各国股票总价值逾1672亿美元,占其全部投资的21%,其中半数以上是美股持仓。
瑞士央行拥有美国前5大科技巨头公司FAANG(脸书、亚马逊、苹果、奈飞、谷歌母公司Alphebet)以及多数美国药厂的股票,截至2018年二季度,瑞士央行美股总持仓市值近875亿美元,约占其外汇总资产的10%。
上海国际金融与经济研究院研究员曹啸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瑞士央行“炒股”的目的不在于赚钱,而在于通过投资美股,对其外汇储备资产组合进行调整,进而调控汇率。随着瑞郎资产升值,瑞郎负债价值也在增加,同时也会导致瑞士企业出口竞争力降低。而投资美股可以推动美股上涨,有利于美元升值,从而调贬瑞郎,实现其汇率调控目标。
“瑞士央行投资股票市场令其投资组合具有多样性,有助于抵消债券市场的不稳定性。”瑞银的经济学家Alessandro Bee表示。据路透社报道,瑞士央行的投资组合是21%股票持仓、68%的政府债券储备和12%的其他债券储备。
原因二:维稳金融系统
另外一个投资股票市场且持股规模可与瑞士央行比肩的是日本央行。
但与瑞士央行配置国外股票不同,日本央行是通过ETF,来购买日本本国股票。
2010年,日本央行开始购买ETF,进入股市。
2013年,黑田东彦担任日本央行行长,开始实施大规模货币宽松政策,通过进一步投资本国股票市场等大规模刺激措施来振兴经济;2016年,日本央行持仓本国蓝筹股的规模超过了全球大型基金公司贝莱德和基金管理公司Vanguard Group。
截至目前,日本央行资产高达553.6万亿日元(4.87万亿美元),成为继瑞士央行之后全球第二家资产规模超过本国GDP的央行,在七国集团(G7)中则是首家。而在日本央行的资产中,为支撑股市而持有的股票ETF价值为22.4万亿日元。
FXTM富拓中国市场分析师刘敏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日本通过本国ETF购买日本股票的主要目的是稳定本国金融体系。日本经济20年的疲软,决定了央行的首要任务是在维持本国金融稳定的基础上,刺激经济发展。日本央行持有的股票ETF一方面向市场注入流动性,刺激本国消费增长,另一方面有助于稳定日本企业的估值。
利好股市
央行“炒股”,对股市来说是有利可图的。
10月以来,美股大跌,其中科技股领跌。美国科技巨头FAANG纷纷披露了2018年三季度财报,但普遍业绩增长乏力,FAANG的空仓规模也因此不断刷新纪录。 共2页 [1] [2] 下一页 搜索更多: 苹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