均胜电子合并现金流量表数据显示,这两年公司的“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分别为1986598.98万元和2936646.17万元,对冲同期与现金收入相关的预收款项影响,则2016年、2017年公司新增预收款分别为3653.75万元、-2362.56万元,则与这两年营收相关的现金流入分别达到了1982945.23万元和2939008.73万元。将这两年含税营收与现金流数据勾稽,则收到的现金比含税营收分别多出了28660.76万元和123099.91万元,理论上这将会导致这两年的负债有所减少,即这两年的应收款项应该减少28660.76万元和123099.91万元(见表3)。
然而,在这两年的资产负债表中,均胜电子2016年和2017年的应收账款(包含坏账准备)、应收票据分别合计分别为521161.4万元和488938.28万元,相比上一年年末相同项数据分别增加了398257.37万元和-32223.12万元,显然,这一结果与理论上应该减少的28660.76万元和123099.91万元金额明显不符,分别相差了426918.13万元和-90876.79万元,如此结果意味着2016年有42.69亿元的现金支出不知去向,而2017年则有90876.79万元债务莫名减少的情况。上市公司虽然在财报中表示,公司有一定的票据背书转让,但金额却相对有限。总的来看,如此巨大金额数据差额,从信披角度看,公司还是需要在财报中披露清楚的,否则这将是一笔糊涂账。
采购数据不合理
除了上述存货和营收方面数据出现异常外,《红周刊》记者还发现均胜电子2016年、2017年的采购方面数据同样是存在异常的,尤其是2017年异常较为明显。
财报数据显示,2016年、2017年均胜电子前五大供应商采购额分别为136600万元和290300万元,占年度采购总额比例分别为9%和13%,由此可推算出这两年的采购总额分别为1775800万元和2612700万元,考虑到17%增值税率的影响,其含税采购总额分别达到了1775800万元和2612700万元(见表4)。
在2016年、2017年的现金流量表中,公司“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分别为1448432.01万元和2111756.9万元,剔除当年预付款项新增的23221.64万元和-12004.47万元影响之后,则与采购相关的现金支出分别达到了1425210.37万元和2123761.37万元。将含税采购总额与现金支出勾稽,现金支出少了350589.63万元和488938.63万元,理论上,这将会导致2016年和2017年债务有相应金额增加。
可事实上,这两年的债务确实是有所增加,但2016年应付款项仅新增了330012万元,而2017年也仅新增了84659.52万元,分别相比理论新增债务少了20576.97万元和404279.11万元。那么,如此巨大的无数据支撑的债务减少又是什么原因所致的呢?而这也就需要上市公司去解释了。
折价转让股权为哪般?
近年来,均胜电子一直依靠“买买买”快速成长,但不断并购也导致公司商誉高企。截至2018年前三季度,公司账面商誉金额高达82.15亿元,约占公司净资产的47.6%,是当期归母净利润的7.76倍。
从公司财报披露的数据来看,商誉的大增时间主要发生在2016年,当年商誉高达74.68亿元,而2015年时仅为3.04亿元,同比大增2354%。查询财报可以看到,在2016年4月29日时,均胜电子分别以现金14.40亿元、1.02亿元收购了TechniSat Digital GmbH100%股权、EVANA Automation100%股权;于6月2日又以现金60.91亿元收购了KSS Holdings Inc.100%股权。三项交易合计耗资了76.33亿元,使得上市公司当年新增商誉达68.39亿元。
除了此前的高溢价并购,上市公司还在2018年4月以15.88亿美元并购了陷入产品安全问题而申请破产保护的老牌汽车安全系统制造商日本高田公司,此举也使得上市公司2018年上半年商誉同比增长了9.15%。就在均胜电子完成对高田公司收购后,其将此次花费60.91亿元收购的美国KSS与高田公司进行了资产整合,成立了均胜安全系统有限公司,从这点来看,新成立的公司应该是公司的核心资产之一。然而,就在其完成对高田的收购仅仅两个多月,均胜电子又于6月30日发布公告称,以5.5亿美元出售均胜安全30.78%股权,以此价格推算,均胜安全当时总估值约为17.87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123.87亿元。这就让人奇怪了,此前收购KSS与高田的收购价格之和合计已经高达171亿元了,而此次以5.5亿美元出售均胜安全30.78%股权,估值却仅有123.87亿元,就估值变化看,合并后的均胜安全资产估值明显低于前期对两家公司的收购价之和,如此行为是否表明此次股权出售是打折出售呢?进而又是否意味着上市公司此前高溢价收购已经出现大额减产减值呢?而对此,公司并未在相关公告中予以明确解释,如此举措,不排除有信披违规之嫌。
证券市场红周刊 实习记者 周月明 共2页 上一页 [1] [2] 搜索更多: 均胜电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