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探路者没有想到的是,涉足多元化业务后不久,不仅没能达到预期,甚至成为了拖累集团业绩的“包袱”。以2015年财报为例,探路者归属净利润出现上市后的首次下滑,同比下降10.5%至2.634亿元。探路者在公告中解释称:“旗下旅行业务子公司易游天下的经营情况持续恶化,导致探路者整体净利润亏损0.23亿元,给公司合并口径的净利润造成了负面影响。”
然而,到了2017年,探路者营收同比增长5.41%至30.34亿元,但归属净利润已经暴跌151.24%,并出现8485万元的亏损。按行业划分,探路者户外用品行业实现营收14.2亿元,营收占集团整体的46.81%,毛利率为44.34%;旅行服务业务营收实现16.11亿元,占总营收的53.12%。虽然旅行业务营收占比已经过半,但毛利率仅为3.07%。而体育相关业务的毛利率虽然与户外用品行业相持平,但是收入占比仅为0.07%,仅有215.8万元。由此可见,户外用品仍然是探路者净利润的主要贡献者。
对此,探路者在公告中表示,公司总体营收上涨是由于旅行服务业务中的国际机票业务量增加,旅行服务收入增长明显,而归属净利润出现亏损主要是由于公司户外板块主业受报告期内公司管理层更迭等因素影响,整体经营业绩未达年初目标。
在纺织服装管理专家、上海良栖品牌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程伟雄看来,多元化并非坏事,但户外服装品牌在多元化的前提下,首先应该夯实主业基础,同时还需考虑多元化是否能和主业形成互补借力,而不能形成“两张皮”的割裂状态。
“掉头”并非易事
镜头转向2017年11月底,探路者管理层完成换届选举,联合创始人、实际控股人之一的王静十年后重新回归,当选为新一届董事会董事长兼总裁。此前,有知情人士透露,王静2007年离开探路者是为了摘掉家族企业的帽子。
熟悉探路者的人都知道,探路者是王静和盛发强夫妻俩一起创立的品牌,但是两人在业务上却是截然不同的风格。“盛发强擅长搞市场,王静擅长搞产品。”上述知情人士表示,探路者上市之后,盛发强痴迷于搞多元化投资,但赔了不少,甚至主业也被拖累。
这也迫使王静不得不重新回归探路者。王静一上任,首先在2017年财报中提出回归主业的想法,并开始逐步进行剥离及退出旅行、体育等领域中与户外主营业务相关性较小的业务和投资项目。
不过“船大难掉头”,探路者回归主业其实还尚需时日。今年三季度的业绩预告中,探路者表示:“探路者新一届管理层不断推进线下店铺形象的升级改造,取得了初步效果,但战略和管理措施效果的全面呈现及落地仍需时间。”
事实上,探路者宣布重回主业实际上也面临众多挑战。2016年,众多品牌开始加码中国户外市场,先后有跑鞋品牌Altra、法国越野跑装备品牌Raidlight、德国专业户外背包品牌TATONKA塔通卡等进入中国,在加上北面、乐斯菲斯、凯乐石、迪卡侬、乐途、诺诗兰等早已布局国内市场的国内外品牌,中国户外用品市场变得异常拥挤,竞争也更加胶着。
同时,伴随消费升级,社会消费理念也在逐步变化。在业内人士看来,“未来行业的竞争将朝着企业综合实力的竞争而不断深入”。
程伟雄也指出,中国户外用品市场非常庞大,探路者回归初心也是业绩逼迫。探路者需要弥补上市以来不务正业带来的窟窿并非易事,连续业绩不振就说明这个问题;回归主业的探路者需要重新梳理在户外用品市场的格局,搞清楚面临什么样的竞争环境,做好内外部优缺点与机会点分析,给探路者品牌进行重新定位。
来源:北京商报 记者 方彬楠 白杨/文 高蕾/制表 共2页 上一页 [1] [2] 搜索更多: 探路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