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曾被大家津津乐道的共享单车变得有些“无人问津”,而在天气渐冷的北方,这种反差越发明显。尽管大环境难以令人振奋,但作为市场前三的哈罗单车却在这个时候选择逆市扩张,不仅两个月前高调宣布升级为“哈啰出行”,还在10月强势推出网约车业务,哈啰出行接下来还要做些什么?这个曾经的搅局者能不能逆袭上位成为共享单车行业老大?不少人的态度一半是期待一半是怀疑。
月活低迷或影响新业务发力
据哈啰出行官网显示,未来哈啰将从共享单车企业转型成囊括单车、助力车以及汽车等综合服务的移动出行平台。10月,哈啰出行打车入口一上线,业务就覆盖到了北京、上海等81座城市。
不少业内人士质疑,利用现有存量用户来打造全场景出行的商业模式,哈啰出行还需要有一个前提,即:平台用户月活量要足够多。
易观千帆提供数据显示,2018年1至9月,哈啰出行用户月活量仅维持在500万至1000万左右,反观摩拜与ofo两家平台用户月活量均在2000万以上。记者在北京街边走访时打开哈啰APP,其单车数量少的可怜,尚难与摩拜、ofo相提并论。
关于用户量不足是否影响新业务的开展,哈啰出行对中国网科技回应称,目前哈啰的主要业务精力是共享单车和助力车业务,接入网约车业务本质上依然是围绕用户需求进行的业务拓展。
运维能力成“试金石”
事实上,哈啰出行拓展多元化业务,意图提升盈利能力的做法并非首例。去年9月,摩拜单车先后宣布与首汽约车、嘀嗒拼车达成战略合作,在客户端推出网约车服务,并打算向平台化方向扩张,但不久后随着卖身美团,该业务也遭“搁浅”。
哈啰出行对中国网科技透露,哈啰很早就有“大出行”服务的战略规划,因此在布局单车业务时就没有限于城市及景区,从“单车”到“出行”实则是哈啰战略布局的自然延伸。
易观出行分析师余目认为,网约车行业需要很高资金门槛才能同时吸引供需两端,“除车辆的购置和运营成本外,多了‘司机’这个变量,‘司机’既是重要成本,又是服务质量把控的关键。所以共享汽车和共享单车在运营上具有更多相似性,但和网约车的相似性相对较低。”
任何一个共享单车平台升级为大出行平台,均需面临运维能力考验,很有可能成为升级转型成败的关键。记者检索第三方投诉平台发现,哈罗单车的运维暴露出的问题却成为网友吐槽的一大诟病,这也不免让人对其前途捏把汗。
不过,针对投诉较多的问题,哈啰出行也给中国网科技作出解释,目前哈啰客服人员配置能足够满足用户的售后需求,至于网约车业务层面,哈啰已设立专职客服,全程跟踪、协调用户和运力提供方之间的纠纷事宜等。
作者: 单征宇 来源: 电商报
搜索更多: 哈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