势之变
资本变了,因为流量变了。
如果说,QQ、微信和游戏曾是腾讯垄断流量的护城河,而现在,这条河上的桥和船可不少了。
一方面,字节跳动(今日头条)的日活已经超越阿里、百度,成为仅次于腾讯的,中国第二大日活用户公司。另一方面,机构改革导致的游戏版号审批暂停,国家新闻出版署将对网络游戏实施总量调控等政策性影响也将进一步持续。
36氪曾在《解密阿里投资:巨人的意志》一文中对比此前阿里与腾讯呈现不同投资风格的原因:
“商业本质”的阿里从没有真正安全过,实体商业、线下零售以及京东、聚美优品、唯品会、拼多多等先后出现的电商群雄,都在无时不刻地提醒阿里,要不断增强自身业务能力以及拓宽商业边界的可能性。“流量本质”的腾讯则不同,流量的实质是人们的注意力及其黏性。腾讯的核心业务社交、游戏、泛文娱内容都是吸引注意力、建立强黏性的产品。通过微信、游戏吸引用户并形成网络效应后,其产品的持续性和排他性也随之建立。
故而,近两年的腾讯投资,更像是利用流量优势追求财务回报的做法,即潘乱所说“通过主业赚钱做资本金,股票和债券融资做杠杆,专注投资头部创业公司,通过渠道赋能增值”。
既然居安,何以思危?非得等到用户注意力的黏性被瓦解,流量基础不再,腾讯终究意识到挖河筑墙是首要的事。此时,资本这一手段,就得为此服务了。
有业内人士称,尽管腾讯此前对泛文娱、游戏等自身擅长的关键赛道就相比电商、AI等赛道更为强势,但最近一段时间的“掌控”正进一步加强。近期,在泛文娱领域,腾讯投资加大了对字节跳动的打压。一位曾与腾讯合作过的创投圈内人士告诉36氪:“(腾讯)现在一家家去加的排他性条款。整体状态也不像以前那么open。当然了,状态好的时候都是优雅从容的,真到急了的时候,也顾不上那么多了。”
另一方面,腾讯投资此次的以业务协同为核心的投资放缓,也在为2016-2017年越来越多的“财技式”投资埋单。此前,腾讯投资并购部更多时候呈现了更为独立的决策状态,而现在则需要先向业务部门证明资本的价值。
一位接近腾讯的财务顾问告诉36氪,腾讯投资的案例从财务回报上来看是很好的,有不少的退出、上市,“但这些deal对于公司业务的提升是很有限的”,尤其在把“半条命”交出去的领域里。
这与腾讯从内而外采用“赛马机制”不无关系。“赛马机制”最早用在大获成功的“QQ秀”开发上,其核心是鼓励公司内部竞争,王者荣耀是赛马的产物,微信也是。转到投资上,腾讯往往会在一个赛道押注多家公司,例如直播平台的斗鱼、虎牙,电商平台的京东、拼多多等。
李朝晖在今年4月文章中称,“腾讯内部就是赛马机制,不同的团队之间会有竞争。对投资过的公司也一样,谁最后能够跑出来,这是由公司自己的能力决定的。”
对内赛马若能看作一种激励,而对外赛马则天然无法在心理上建立足够的信任和资源上的互通。一边,被投会带着警惕,“你给我的资源好好利用,要想我和你(腾讯),还有他(其他被投)一起合作,那得好好掂量掂量”。另一边,谁又会真的把自己的半条命,放在一匹自己都不知道能否跑出来的马上呢?
对“外部赛马机制”这一说法,李朝晖8月最新的回应是:不是赛马。
“腾讯内部现在也许有成千上万个项目正在诞生,我不可能要去看某个产品前,先去每个部门问,你们是不是在做,然后让他们比一比,比出结果了再考虑是不是去投资。投资不是这么做的。外部投资人也是一样,他们也不可能把所有项目跑一遍,把项目都去打分、评估。”他说,“我们所有的决策都在信息高度不对称和高度稀缺的情况下做出,而且这些决策是极具前瞻性的。这是我们要承担的风险。”
未来之变
为什么腾讯不能成为一家投资公司?
创投圈内有一种观点认为,腾讯是国内离伯克希尔·哈撒韦和软银最为接近的互联网企业。前者由巴菲特创建,是一家以保险起家的多元化投资集团。后者则以电信业务始,成为投资了阿里巴巴、雅虎美国、ARM等公司的战略控股公司。
纵观国内互联网巨头的投资,阿里、京东、美团、滴滴皆强调为业务铺路,字节跳动尚未有成型打法,而腾讯投资已经超出战略资本布局的范畴,成为其主业之一,并产生不小的收益。理想情况下,腾讯投资能以低成本资金优势、海量数据支撑的信息优势、人才优势等对投资企业进行能力输出,同时企业自身又不需要做特别精细化的运营。
但是,这种理想的完成需要两个条件:第一,社交流量变现垄断状态依旧稳定;第二,极强的to B能力。前者,微信和QQ的活跃度已经不再增长,王牌手游《绝地求生》由于没有版号无法进行商业化,每个月巨额亏损;后者,则是9月30日腾讯公布架构调整的核心,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CSIG)和平台与内容事业群(PCG)两大事业群整合了原有多个事业部业务,整体战略重点向产业互联网转移。
具体到投资并购部,近段时间另一个被多次提及的变化是加强投后服务。据了解,腾讯投资的投后团队正在持续扩大,计划以数据平台的方式加强腾讯与被投、被投与被投之间的资源整合。
据悉,在集团层面的投资并购部之外,腾讯内部的业务部门不少都有投资团队,例如此次架构调整的核心to B业务、专投兴趣内容的TOPIC基金,以及已投资不少游戏相关项目的IEG。
“以后的做法可能是,业务部门发现有好的项目,推到上面(集团)去,投资并购部更多是执行者的角色。”有创投圈内人士认为,“投资在互联网公司就应该只是一个后台。”
但在曾与腾讯TOPIC基金有过多次合作的穆棉资本合伙人孙婷婷看来,强调与业务强耦合的投资策略变化更多是为了实现阶段性目标的强化调整,难以长期延续。“根据我们的经验和观察,腾讯投资会有一定的战略角度考虑,但也会非常重视公司自身的成长和回报,也就是财务投资角度的考量。投资风格由价值观决定,很难发生突变。”
然而,从近期腾讯投资显露出的种种变化来,其独立性注定要丧失不短的时间。是彻底转向“阿里式”强耦合战略投资人,还是在加固主要业务之后,将投资业务发展成to B业务的主要组成,仍然有待观察。
毕竟,现在来看,阿里能提供的是实实在在的新零售基础设施,而腾讯目前,仍只有流量及其所谓“获取有效流量的方法”而已。
来源: 36氪-陈之琰 洪鹄
共2页 上一页 [1] [2]
搜索更多: 腾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