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出虎穴,又入狼窝,北京东方园林环境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东方园林”)的2018年似乎有点流年不利。
10月18日早间,东方园林发布公告称,公司实际控制人何巧女及唐凯拟出让占东方园林总股本不低于10%的股权,用于归还股票质押融资,以大幅降低控股股东股权质押率。同时,公司拟引入国资战略投资者计划,目前已与相关央企、地方国资进行了多轮谈判。
比这则公告稍早,网上开始流传一个《关于请债权人谨慎采取措施的建议函》(京证监函[2018]655)。其内容为:为避免东方园林控股股东的股票质押风险传导至上市公司,北京证监局于10月16日召集23名东方园林债权人召开了集体协商会议。会上,控股股东表达了积极还款的意愿并提出了具体的偿债计划,绝大多数债权人表达了支持公司稳定发展的意愿,并表示会审慎处理控股股东所质押的股份。最终,北京证监局建议,各债权人从大局考虑,给予公司控股股东化解风险的时间,暂不采取强制平仓、司法冻结等措施。
10月18日,《华夏时报》记者致电东方园林董秘办,对方表示,网上流传的《建议函》是真的,正是因为这个函件传播了出去,监管要求他们发布公告对此进行解释,所以公司今天早上才会发布上述那则公告。
今年以来,受PPP叫停、资管新规出台等“去杠杆”措施的影响,环保企业大面积遭遇融资难,部分企业甚至不得不“卖身”求生,“东方园林发债事件”就是其中的一个标志性事件。好不容易熬过了融资冬天,迎来了货币政策的暖流,一场突如其来的股灾却再次把东方园林推向了困境。
“按照东方园林目前的状况,必须要有强有力的股权资金外力介入,同时现有的PPP模式也要收缩战线,甚至可以出售部分存量PPP项目,从而减轻包袱。”一位分析人士如是说。
债券发行史上“最惨失败”
1990年创业,2009年上市,成为“中国园林行业第一股”,东方园林董事长、“卖花姑娘”何巧女的商业故事曾经颇具励志色彩。
2010年8月20日,东方园林的股价升至229元的历史最高位,成为A股股王,一时间风光无限。
2015年开始,东方园林跨界杀入环保产业,短短几年间就超越了碧水源、桑德、北控等长期耕耘环保市场的“专业选手”,同时也把中国建筑、葛洲坝这样的“国家队”甩在了身后。由于在PPP领域表现得异常强势,业内甚至还送给了何巧女一个“3P女王”的称号。
东方园林在PPP方面的激进,从数字上就能看得出来。公司2018年半年报显示,上半年,东方园林共计中标36个PPP项目,中标金额约为339.48亿元。而在2017年度,东方园林共中标PPP项目88个,累计投资额1434.51亿元。2018年民企PPP中标榜单上,东方园林高居第二位。
不过,PPP模式前期需要企业大量垫资,一旦融资环境发生改变,势必造成较大影响。不幸的是,这样的改变今年真的发生了。
2017年11月,财政部发布《关于规范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综合信息平台项目库管理的通知》。随后,新疆、湖南、江苏等地开始陆续叫停PPP项目,导致参与这些项目的企业无法继续获得融资,融资成本大幅提升。今年4月,《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业内称“资管新规”)出台,银行等金融机构开始大幅压缩“非标”类融资,民营企业也成为监管的“重灾区”。
融资难问题爆发,标志性的事件就是“东方园林发债事件”。5月21日,东方园林发布公告称,原本计划发行10亿元的公司债券,实际发行规模为5000万元。这一消息随后被媒体解读为发债“流标”,并称之为债券发行史上的“最惨失败”。
“其实就是区区5000万元,如果不发还有回旋的余地。一旦发了,又没发出去,第二天所有的银行就开始担心了。银行的逻辑是,你连5000万都要发,说明缺钱已经到了非常严重的程度。结果银行就纷纷上门抽贷,或者减少授信规模,本来好好的一个公司就会遭遇危机。”一位不愿具名的环保企业负责人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 共2页 [1] [2] 下一页 搜索更多: 东方园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