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泛海建设接盘光彩建设,晋升为第一大股东。直到2014年,随着泛海建设大幅度转型,由一家地产公司转型为涵盖“金融+房地产+战略投资”的综合性控股公司,公司更名为泛海控股。长江商报记者注意到,泛海控股转型的路径主要是内部金融资产整合及外部金融资产收购,二者同步推进。截至目前,其涉足银行、证券、信托、保险、基金、资管等多个金融领域,获得全部金融业务牌照。
大举转型扩张对资金的需求逐年增长。据不完全统计,仅在2014年至2016年,泛海控股在金融领域的投资就达到400亿元,包括证券行业120亿元、信托100亿元、保险90亿元。
此外,公司参股亚太环宇连同大股东泛海集团斥资27亿美元收购美国最大的长期护理保险公司Genworth金融集团,这一收购事项公司耗资约46亿元。去年年底。泛海控股收购香港全牌照券商华富国际控股有限公司51%股权,耗资约10亿元向金融领域转型之时,公司并未停止地产业务扩张。2014年,公司进军海外地产,相继收购了美国洛杉矶、旧金山、加利福尼亚、夏威夷等多个地产项目。截至2016年底,其海外地产收购成本已超过80亿元。
战略投资方面,泛海控股相继入股了万达影视、民生银行、北汽新能源、汇源果汁、中信股份、中信银行、广发证券等。
为此,公司大举融资。仅在2015年、2016年,泛海控股两次发债一次定增,合计募资227.50亿元。基于此,公司负债大幅攀升。
截至2017年底,公司负债总额达到1602.79亿元,较2013年底的310.87亿元增加了1291.92亿元,资产负债率为85.36%,净负债率为337.34%。今年一季度的负债继续攀升,其负债总额为1701.62亿元,短短三个月增加了98.83亿元,净负债率升至345.60%,增长了8.26个百分点。
负债的飙升带来的除了偿债压力外,巨额财务费用也吞噬了净利润。2017年,公司财务费用22.88亿元,较2016年增长1.16亿元。2015年,其财务费用只有11.89亿元。
存货周转需14.6年,大幅放缓考验偿债压力
负债攀升、存货周转大幅放缓,这些或将考验泛海建设的持续盈利能力及偿债能力。
8月3日,泛海控股发布全资子公司武汉中央商务区股份有限公司实施增资扩股公告,武汉公司注册资本由350亿元增至366.19亿元。参与认购股份的是杭州陆金汀,其以约1.85元/股价格,出资30亿元对武汉公司进行增资,完成后其持股比为4.42%。
此前的7月13日,泛海控股公告,浙江公司、武汉公司拟发行商业不动产抵押贷款资产支持证券,融资9.1亿元用于武汉中心项目开发建设。
频频融资投向武汉公司,源于武汉CBD项目开发进展缓慢。
资料显示,武汉公司成立于2002年,至今已有16年。根据年报披露,截至2017年底,武汉中央商务区项目待开发土地面积74.78万平米,总建筑面积358.86万平米。在建、部分竣工建筑面积819.42万平米,累计已竣工建筑面积350.4万平米,当年新开工建筑面积为0,预计项目总投资419.56亿元。
武汉中央商务区只是泛海控股存货周转速度慢的一个缩影。从公司披露的存货周转情况看,2016年,其周转天数为1957天,即5.44年。2017年,其周转天数则为5255天,即14.6年,大幅放缓。2017年的存货余额为845.14亿元,较2016年增加了176.69亿元,占总资产的45.01%。
负债率较高、存货高企且周转大幅放缓,将考验泛海控股的偿债压力。
今年一季报显示,公司货币资金180.96亿元,流动负债1010.79亿元中,年内需要偿还银行借款为484.90亿元,二者之间差距达300亿元。2015年至2017年,公司经营现金流持续净流出,合计流出349.6亿元。今年一季度,公司现金净流入33.96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上半年,泛海控股曾筹划剥离地产业务的资产重组,结果因市场环境发生变化而终止。
来源:长江商报 记者 沈右荣 共2页 上一页 [1] [2] 搜索更多: 泛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