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蛮扩张之后,共享单车行业开始进入精细化运营。进军海外不足一年半的ofo小黄车,也吹响了撤退集结号。
根据公开报道,近一个多月以来,ofo被曝撤出或暂停部分业务的国家和地区至少有7个,包括印度、以色列、中东、澳洲、德国、美国、西班牙等。有业内分析指出,接下来这份名单可能还会加长。
有人将ofo的撤退归因为在海外遭遇水土不服,比如,海外用户出行习惯与国内不同,粗放式的管理也备受争议等。不过,不管是使用效率还是管理问题,反映到公司账面,都是成本问题。
7月25日,据《连线》杂志消息,ofo放弃了英国多个小城市,其背后原因在于规模和财务问题,而非因为单车被蓄意破坏。
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生活服务电商分析师陈礼腾向TechWeb表示,“近期ofo负面消息不断,资金应该处于比较紧张的状态,之前较为粗放的经营模式已不再合适。”
一个月内撤出多家海外市场
ofo在海外的扩张复制了国内市场的竞争手段,都是要速度上比竞争对手更快。截至2017年底,ofo海外运营城市已经超过50城。
这种扩张也为ofo带来了运营、人员管理、与当地政府关系等方面的压力,今年6月,便有媒体报道称ofo海外事业部解散,裁员、暂停业务的消息时有传出。
7月6日,ofo对外宣布海外市场已经完成开拓业务阶段,将开启第二战略阶段,筛选重点市场精细化管理运营,深化全球合作。并由ofo创始人兼CEO戴威直接负责海外业务。
戴威表示,在新战略阶段,我们将精细化管理,提供差异化服务。“在海外人员的配置上,也会根据新的战略需要进行优化调整,提升海外各个团队的管理机制,以达到更精细、高效的运营效果。”
随后,ofo在海外市场撤退的消息便不时传来。7月初,ofo退出以色列及中东地区的业务运营;7月11日,ofo宣布逐步关停澳大利亚业务;7月15日,ofo宣布将在未来几周内负责任地退出柏林,这也是其在德国的唯一投放地;7月19日,ofo被曝将关闭多数美国业务;7月24日,ofo宣布将退出西班牙马德里的业务;7月25日,外媒报道称ofo放弃了英国多个小城市。更早之前,ofo宣布关闭印度业务。
对于撤退原因,ofo归结于“战略调整”,其在回应中也提到海内外用户行为习惯不同(例如悉尼用户每天平均骑行的次数仅为0.3次),用户蓄意破坏单车,以及乱停放等公共管理问题。
但在业内人士看来,撤退的主要原因还是不想烧钱了。陈礼腾告诉TechWeb,对于ofo来说,“停止部分需要一定时间与精力去培养的国外业务可以缩减开支,也可以进行资源的更好利用,在发展较为良好的市场进行精耕细作,开源节流。”
在ofo的规划中,新阶段将对新加坡、美国、法国这一类规模大或增长迅速的地区,进行精细化运营。ofo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5月,其新加坡累计订单量突破2500万单,用户约占总人口五分之一,平均周订单约100万单。
国内战局不容乐观
除了不断收缩的海外业务,ofo在国内市场也面临很大挑战。
去年底,共享单车两巨头摩拜、ofo被曝出资金链紧张、挪用用户押金等问题,虽然二者均回应称,押金可以秒退,但还是无法打消消费者的疑虑。直到摩拜被美团收购,ofo拿到超8亿美元E+融资。
如今,摩拜背后有美团,哈罗背靠阿里,不向巨头靠拢、独自奋战的ofo显得势单力薄。
在业内公认免押金已成行业大趋势的情况下,ofo在今年6月份,全面取消信用免押金,而摩拜则在7月份宣布全国范围内免押金,更早的3月份,哈罗也宣布全国免押。
此外,ofo在多个城市调整收费计算标准,也遭到不少用户质疑,ofo在变相涨价。对此,ofo回应称,“这不是涨价。是我们为更好服务用户,根据用户不同用车需求,探索更趋合理的计费方式。”但总的来说,ofo确实提高了骑行价格。
在政策层面,共享单车行业还要面临单车“限投令”,以及投放3年应更新或报废等压力,目前,多地已经出现的共享单车“坟场”,也让人们对整个行业前景感到担忧。 共2页 [1] [2] 下一页 搜索更多: of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