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们看一下LSG公司采购情况和营业成本数据,毕竟营业成本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企业的消耗情况,这两项数据间也是存在一定的财务勾稽关系。
根据并购草案披露,LSG公司对外采购内容主要为对原材料的采购及委托第三方生产商加工,主要原材料供应商为丹尼斯克,此外还向Ferngrove Pharmaceuticals Australia Pty Ltd等几家公司进行采购,2017年其向前五名供应商采购金额为3330.82万澳元(见表3),占当年采购总额的比例为69.90%,由此可推算出LSG公司2017年的采购总额为4765.12万澳元。
此外,从并购草案披露的销售数据来看,该公司2017年向前五大客户销售产品金额为4829.50万澳元,占当年销售总额的比例为52.75%,也即当年该公司销售总额为9155.45万澳元。另外根据公司财务报表数据,2017年LSG实现的主营业务收入为4.74亿元人民币,由此不难算出,LSG公司2017年的财报是按照澳元兑人民币1∶5.1771的汇率计算成人民币的。因此,按照同样的汇率计算,LSG公司2017年4765.12万澳元的采购总额折合人民币约为2.47亿元。
那么LSG公司2017年的成本情况又是如何呢?从年报数据来看,该公司2017年的主营业务成本为2.16亿元,相比采购总额少了大约0.31亿元,这种结果意味着该公司会有相应的存货增加。而从存货情况来看,2017年LSG的存货金额从期初的0.76亿元增加到期末的1.05亿元,增加了约0.29亿元,相比之下虽然金额略有出入,但总体上来看,该公司的采购总额与成本消耗基本是平衡的,这似乎并没有什么问题,可若仔细研究,可以发现事实并没有看起来那么简单。
前面已经推算出LSG公司2017年采购总额折合人民币约为2.47亿元,那么其为采购支出又是如何的呢?从该公司现金流量表反映采购支出的“购建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来看,2017年该公司为采购支出高达3.88亿元人民币(见表4),相比其采购总额高出1.41亿元。因为LSG为澳洲公司,其采购支出的现金流中,并不会像中国企业那样包含增值税进项税,因此这超出采购总额的1.41亿元支出,要么是预支付了下一年的采购款,要么是大幅结算了上一年采购欠款,即LSG的预付款项应该出现大幅增加或者应付账款的大幅减少,那么究竟是哪一种情况呢?
根据LSG公司财报,其2017年的预付款项确实是有所增加,但仅增加了436万元人民币,而应付账款也确有减少,不过仅减少了1263万元人民币。整体核算后可知,该公司2017年为采购实际支出现金相比其披露的采购总额要整整多出1.24亿元人民币。那么,这多出来的支出又该如何解释呢?
现金流量表理论上来自于银行流水,如果说其现金流量表反映的情况真实的话,显然其披露的采购总额很可能是被“瘦身”了。那么,LSG“瘦身”采购总额究竟意义何在呢?正如我们上文所分析,LSG公司2017年的采购总额与其主营业务成本两者金额基本匹配,勾稽关系正常,因此,其少披露采购总额就意味着该公司主营业务成本被虚减了,而一旦该公司真的虚减了主营业务成本,则其2017年的净利润也可能存在虚增的嫌疑。
建立在虚增利润基础上的估值,犹如空中楼阁,一旦并购完成,企业真实情况不如预期,汤臣倍健因此次并购所产生的巨额商誉恐怕就会成为企业随时起爆的炸弹,这对于二级市场投资者而言风险是极大的。
营业收入存疑
在LSG公司2017年的主营业务成本存在虚增、净利润真实性存在怀疑的基础上,《红周刊》记者进一步分析发现,LSG公司2017年的营业收入数据也存在与现金流不匹配的情况。
根据草案披露的LSG公司的财务数据来看,该公司2017年营业收入金额为4.74亿元(见表5),不过现金流量表中,反映收入现金流入情况的“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为5.13亿元,比其营业收入高出了0.39亿元。作为一家境外公司,LSG公司并不像国内企业那样,其现金流中不包含增值税销项税,因此出现这种情况,无非是其当年预收了一些下一年产品的定金,或者收回了很多上一年赊销产品而没收回的应收款,即意味着公司的预收款项将有一定增加或者应收款项有一定减少,可实际情况又是如何呢?
从草案披露的数据来看,LSG公司2017年并不存在预收款项,而应收款项方面,该公司并不存在应收票据,而应收账款方面不但没有出现减少,相反还增加了1307万元。总体核算后的结果是,LSG披露的营业收入金额相比其实际收到的现金要少5200多万元。这就令人奇怪,公司多收的现金收入是来自何处呢?
在重组的重要时期,营业收入自然不存在虚减的道理,而现金流数据又是真实反映企业现金流水的数据,如此就让人对这数千万元的差额到底是如何产生的感到怀疑,如果公司无法解释清楚这部分差额,则LSG公司所披露的营业收入数据就是很难让人相信的,由此也很可能会引发一系列的数据偏差或估值评估。
对于LSG身上存在的诸多财务疑点,其背后真相到底如何我们还不得而知,但对于这样一家可能存在财务造假情况的境外公司,汤臣倍健却丝毫没有觉察,这是让人很疑惑的!但不管如何,上市公司高溢价并购一家不做任何业绩承诺的境外公司,对于标的公司的基础财务疑点还是要解释清楚的,否则一旦完成并购,境外股东赚得盆满钵满拍屁股走人,而被收购标的一旦业绩不达标导致商誉出现大幅减值,则将给二级市场投资者带来极大伤害。
来源:证券市场红周刊 作者:王宗耀
共2 页 上一页 [1] [2] 第1页 第2页
搜索更多: 汤臣倍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