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眺厂房内部大量存积的铃木牌新车。
车型单一、款式老旧,错失发展良机
“我去年换的车,上一辆开了6年,得有百万公里,就两次大保养,没大修过。”一位开出租十余年的司机如是说。
黄色的铃木出租车遍布重庆街头,除了有司机抱怨上大陡坡需要临停空调外,大部分司机对铃木汽车给出了省油、好开、耐用的评价。
网上,车主及车迷对长安铃木的品牌评价也大体如此。
让人诟病的则是车型单一、款式老旧的问题。
在2018年北京车展上,2005年就实现国产的第二代Swift雨燕仍作为主力车型摆在展台上。
雨燕是日本市场上推出的第二代Swift车型,于2004年问世,次年便引入国内投产,成为长安铃木首次同步引进海外最新车型。然而直至2010年,海外推出第三代Swift,2017年第四代Swift问世,长安铃木始终未将其引入国产。
“一招鲜”策略让雨燕和其他铃木车型,逐渐失去了竞争优势。
除了车型导入缓慢外。有分析称,铃木长久以来的对于“精品”小车的坚持,也给长安铃木的发展套上了枷锁。
长安铃木试过变化。
2010年,长安铃木曾进口铃木的中级车凯泽西,2013年推出紧凑型SUV锋驭,但并未取得良效。到2015年,推出SUV车型维特拉,但由于品牌力下挫等原因,车辆“叫好不叫座”。
在经营上,长安铃木内部也在想方设法清理内存。
澎湃新闻记者看到的内部资料显示,今年年初,长安铃木组建了产销协调专项小组,深度开展车型和库存结构优化。
长安铃木内部提出“谁开发,谁受益”的原则,明确“狠抓山东、东北、安徽等用户度高的传统市场,实现恢复性增长;稳固开发郑州、长沙等新市场,坚定经销商信心,实现入围上量;针对南宁、重庆主城优势市场,带动区县周边地区销量。”
上述资料显示,今年4月,长安铃木新入围晋城、泗水、东平三个市场,实现入围全国258个运营车辆市场。
但运营车辆本地化采购的特征也意味着,这种市场拓展的难度极大。
工厂内部停着几辆拖挂车,其中一辆运输的铃木轿车为运营车辆涂装。
目光投向印度市场
当然,市场拓展不力,未必意味着铃木要离开中国这个庞大的市场。
NHK的报道中认为,铃木缺乏新能源车型,导致企业面临巨大的合规压力,是铃木有意退出中国市场的一大诱因。
2018年4月起,中国开始施行《乘用车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与新能源汽车积分并行管理办法》,对企业提出平均燃料消耗量及新能源车两项积分考核,缺乏新能源车型的车企,将面临极高的造车成本。为此,诸多车企都开展各种各样的新能源化。
但铃木在这方面进展不力。
虽然早在2012年,长安铃木第二工厂奠基后不久,时任长安铃木副董事长、总经理的近藤唯志就曾提出,于2014年内完成电动车开发,并取得国家新能源汽车和产品准入。但此后长安铃木未能拿出得力的新能源车产品。
此外,有分析人士指出,对于铃木汽车来说,中国市场犹如鸡肋。目前,铃木的眼光已经放在印度等新兴市场。
相关数据显示,2017年,铃木汽车全球销量达322万辆,其中日本本土为66.8万辆,印度市场为165.4万辆。中国市场11.4万辆的销量,不足其全球份额的4%。
为此,曾有行业媒体援引消息人士称,在长安体系内铃木所占销量份额也非常有限,已经被边缘化了,“现在是铃木求着长安。”
早在2013年2月,铃木美国汽车公司就在美国获准破产,离开了经营28年的美国汽车市场。
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办公楼,大门口悬挂标语称,第三次创业,打造世界一流车企。
澎湃新闻记者 李皙寅 (图文) 共2页 上一页 [1] [2] 搜索更多: 铃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