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增长之痛?
2004年,中国诞生了第一个产品召回制度——《缺陷汽车产品召回规定》,当年6月一汽轿车股份有限公司主动向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递交召回申请,决定于6月18日开始与日本马自达公司同步召回于2002年12月26日至2004年3月25日期间生产的 Mazda6轿车,进行燃油箱隔热件加装。此番事件使一汽轿车成为中国汽车召回制度的第一个“吃螃蟹者”。
起初消费者是“谈召回色变”,如今,消费者越来越理解车企的召回事件,认为是对消费者负责任的表现。但召回事件越来越频繁,背后或许暴露了更多问题。
来自中汽协的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汽车累计销量达2887.9万辆,同比增长3%,中国汽车市场已经连续9年蝉联全球第一。
汽车行业知名评论员钟师认为,中国汽车保有量不断增加,总量大、基数大,召回数量相应不断增加。另一方面,则在于国家质检总局对于汽车产品质量的要求越来越严苛。同时钟师指出,“每年我国汽车产销量庞大,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的供货压力也是蛮大的,赶生产、赶流程,各方面的把控是否很严格?因为订单太大了,太忙,管控到底如何就不好说了,因为规模太大容易出错。一般来说,中等规模的订单,企业有精力去查、做质量管控,订单多了可能会发生种种问题。”
以宝马品牌为例,2017年全年,BMW和MINI两品牌在华累计销售59.44万辆,同比增长15.1%,这一增长速度明显高于中国汽车市场3%的增速,2016年BMW在增速为11.3%,可以说这两年宝马一直都是高速增长,数量增长的同时,召回频繁也相应增长。
2014年12月23日,国家质检总局已针对高田气囊问题发布警示通告。该警告称:为控制产品风险,同时回收旧件进行缺陷调查,车辆制造商将免费为受影响车辆更换新的副驾驶安全气囊。
华晨宝马今年的3起召回事件中,涉及车辆最多的当属3月23日“高田气囊”引发的召回事件。高田气囊大规模曝光发生在2016年,2017年年中高田公司破产,距此已过去一年有余。直到今年,有15起召回事件“祸起高田”,华晨宝马也在其中。为何召回“姗姗来迟”?
华晨宝马公关部称,高田气囊涉及范围广,德系、日系、美系车都有。高田方面每次公布涉事批次后,整车厂都要根据批次进行一批批地核实、核查,且每个批次、型号都不相同,流程相对复杂。对于召回事件,华晨宝马不会磨蹭,因为法律风险太大了,特别是气囊这样的安全问题,如果有会即刻召回。
在高田气囊事件爆发不久后,汽车行业知名评论员张志勇就曾向记者表示,高田气囊存在缺陷,整车企业是有能力发现的,但仍出现涉及范围如此之广的安全隐患,说明整个供货程序仍需改进,某个零部件不能过度依赖一家供应商。
文/ 新浪《商学院》朱耘 共2页 上一页 [1] [2] 搜索更多: 宝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