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正药业与辉瑞的合作并没有延展下去。海正药业11月11日公告表示,辉瑞所持合资公司海正辉瑞49%的权益转让给高瓴资本。在先声默沙东、赛诺菲和民生药业分手后,业内纷纷预测海正药业和辉瑞的分手时间,明星产品“特治星”一度断货更是加大了这种猜测,此番传闻终于坐实。
值得注意的是,海正药业、辉瑞隔断资本联姻,卡在了微妙的业务回升节点:今年特治星已经回归,海正辉瑞业绩正在向好,双方毅然选择分手。业内专家分析认为,虽然合资公司海正辉瑞业绩较好,但并不能使双方利益达到最大化,为了各自目标选择分手在计划之内。不过,资本切割为双方仍在继续的业务合作的后续埋下了更多不确定性。
联姻终结
海正药业与辉瑞的合作始于2012年,合资公司海正辉瑞由辉瑞与海正药业及海正杭州合资组建,三方分别持股49%、5%和46%。合资公司面向中国和全球市场开发、生产和推广品牌仿制药。按照双方达成的协议,海正药业向合资公司注入75个品种,包括肿瘤药、抗感染等品种,占公司制剂内销收入的85%以上,辉瑞注入“6+2”个品种,涉及内分泌、青霉素等品类,销售规模略大于海正药业。
当初合资,辉瑞希望借助本土药企的力量下沉到基层市场以推进老产品的销量,而海正药业希望从辉瑞处获得更好的技术研发制剂药,进而实现从以原料药为主的药企转变为品牌仿制药公司,打入国际市场。但这场合作只维持了五年。海正药业在公告中指出,辉瑞对合资公司股权的出售/转让决定将使得海正药业和辉瑞能够专注于核心优势。
据了解,辉瑞和海正药业在一段时间内仍将继续维持合作关系。辉瑞拟将合资期间注入到合资公司并由合资公司在中国境内生产、销售和经销的产品(以下简称“指定辉瑞产品”)的相关权利,通过技术转移的方式由合资公司保留。针对指定辉瑞产品,辉瑞承诺配合合资公司实现相关产品的本地化生产。
事实上,早在2015年,关于海正辉瑞就屡有“分手”传闻,而业绩下挫则成为了印证海正辉瑞内控混乱的依据。2015年,海正辉瑞在一年的时间内更换了两任CEO,依然没能救回业绩,海正药业2015年的净利润仅为1356.67万元,同比下降95.59%。
根据海正药业的说法,业绩下滑主要是因为产品特治星的断供。据了解,在海正辉瑞成立之初,辉瑞指定海正辉瑞以分包装生产原研药特治星,并由海正辉瑞的全资子公司浙江瑞海承担特治星在中国内地的独家市场推广和分销业务。对于海正辉瑞来说,特治星也成为了自身的明星产品。2014年,由于辉瑞海外工厂因生产过程改造,特治星开始断货。2015年,特治星供货量仅17.97万支,不到2014年的1/30,销售量为17.15万支,仅贡献销售收入2000万元。
“分手”必然
虽然外界普遍认为辉瑞的退出在于不看好海正药业的业绩。但辉瑞方面却明确表示,撤资与海正药业业绩不佳无关,双方经审慎考虑,在转让股权后更容易发挥核心优势。海正药业的公告也表示,辉瑞股权处置后,辉瑞与合资公司仍将继续多层面的合作,包括直接或通过其关联方间接向海正辉瑞转移指定辉瑞产品的技术、许可指定辉瑞产品的知识产权以及继续供应指定辉瑞产品等。
对于辉瑞,海正药业虽然不具有极强的依赖性,但是海正辉瑞对于海正药业来说也相当重要。财报数据显示,2016年,海正药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95.72亿元,净利润-9442.81万元;海正辉瑞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5.27亿元,净利润1.76亿元;海正辉瑞占海正药业主营业务收入比重为36.85%。2017年半年报显示,得益于特治星回归,海正辉瑞上半年实现净利2.8亿元,是海正药业净利最高的子公司。 共2页 [1] [2] 下一页 海正和辉瑞分手大结局:高瓴资本接盘合资公司49%股份 辉瑞或剥离健康药物业务 调整或涉及善存等知名产品 辉瑞13价肺炎疫苗断货或至年底 私立医院要价现翻倍 辉瑞考虑出售消费者保健业务 价值约150亿美元 辉瑞拟出售消费者医疗业务 搜索更多: 辉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