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云差点再次成为全球零售业老大。
9 月 19 日,阿里巴巴市值达到 4579 亿美元,只落后亚马逊 66 亿美元。
不过马云还没能追上贝索斯。此后受朝核危机、美联储加息议题等事件影响,美股回落。阿里巴巴、亚马逊也未能幸免。
之后亚马逊反弹更快,将自己跟阿里巴巴的市值差距扩大至 183 亿美元。
这种你追我赶可能使人们容易忽略一个事实:2014 年阿里巴巴刚上市的时候,已经比亚马逊贵出一个百度 —— 阿里巴巴 2300 多亿美元、亚马逊 1000 多亿美元。
2014 年上市之初,投资人看好阿里巴巴的理由足够多:譬如它对于中国电商市场近乎垄断的控制、关联公司支付宝对于移动支付的控制力等。这种预期也使阿里巴巴成为美股历史上规模最大 IPO。
亚马逊当时则经历 Fire 手机惨败和连续两个季度巨额亏损,投资人抛售股票。但没过一年,两家公司的市值呈现出截然相反的走势。
2015 年贝索斯公布云计算(AWS)的业绩。该业务是亚马逊盈利或者止损的关键,贝索斯也因为再次成功说服投资人放弃短期收益,支持自己继续烧钱。其股价迅速上涨,带动公司进入全球市值前五。
2015 年,阿里巴巴则经历过另外一种质疑,在于投资人并不相信天猫和淘宝的交易额能反映公司健康状况,因为双 11 屡创新高的背后,它的收入和利润却没有同等增长。
到今年年初的时候,阿里巴巴市值是 2400 亿美元,亚马逊仍是它的 1.66 倍。
到了年中,阿里巴巴曾发布了一系列关于公司营收的高增长预期,华尔街相信了这些说辞,股价当天涨了 5%。一种观点认为阿里巴巴是中国快速中产阶级成长的代表,这些人可观的消费力最终能转化成它财报里的漂亮数字。
这种预期推动阿里巴巴股价继续上涨。两家有着相似挣钱方式和统治力公司之间的缠斗,还将继续。
阿里巴巴和亚马逊是各自市场里最大的电商,但它们本质上都是在向零售业征税
阿里巴巴和亚马逊看上去更像是零售公司。从收入构成看也的确是这样,阿里巴巴 85% 收入来自电商业务、亚马逊这一比例则超过 90%。
不过关于这些公司的商业模式,有另一个观点:它们在向一整个行业抽成,或者说征税。
最早提出这个说法的人是投资公司 Social Capital 的 CEO 查马斯·帕里哈比提亚(Chamath Palihapitiya)。帕里哈比提亚是一个挺会选择公司的人,他分别在美国在线(AOL)和 Facebook 规模比较小的时候加入公司担任高管,分享公司上市后股票价值飞涨带来的回报。
当他被人问到“如果要把所有的钱用来买一支股票且持有十年,会选择谁”时,帕里哈比提亚的答案是亚马逊。
他觉得亚马逊本质是搭好一个基础设施,使其他公司依赖于它,再从中抽成。帕里哈比提亚将这一模式总结为亚马逊向其他公司征收的税。
这就像政府修建一条高速公路,往来车辆在上面行驶需为之支付过路费。或者像发电站生产电,然后通过电网输送给各家各户,用户只需要花钱买电,不用买自己的发电机。
阿里巴巴和亚马逊能这样做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们各自垄断中国和美国市场。阿里巴巴的市值是其中国最大竞争对手京东的 8 倍。亚马逊的市值则是沃尔玛的 2 倍,后者一直被认为是全球最会卖货的公司。
它们控制着垄断市场以后的电商流量,消费者和商家没有更好的去处。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阿里巴巴和亚马逊不直接提供物流,但提供整套物流对接。
比如亚马逊搭建多年的仓库、收款、送货的整套流程租给平台上的商家用,如今第三方电商销售额占亚马逊全部销售额一半。
阿里巴巴也在做物流,用另一种方式。2013 年它花费 50 亿元成立物流子公司菜鸟物流,吸纳合作伙伴统一管理,试图借此提高淘宝、天猫广被诟病的物流体验。
垄断优势最近又延伸到线下零售。阿里巴巴正在改造街边私人便利店,店主每年支付 3999 元的技术服务费,并需要从阿里巴巴订购一定金额的货物。
电商是两家公司的主要收入,也都是驱动增长的最大动力
2014 年 9 月 20 日,阿里巴巴上市,当天收盘市值达到 2314.4 亿美元。它不但超过腾讯、百度,还超过 Facebook 和亚马逊,成为全球第二大互联网公司。
以中国市场为主的电商生意撑起了阿里巴巴的市值。从 2014 年 6 月往前看 12 个月,阿里的 7 个电商平台在中国取得的年交易总额是 1.83 万亿人民币,比其他所有主要竞争对手 —— 包括亚马逊、京东、eBay —— 加起来都多。
当时至少有 1/3 中国网民一年内在淘宝、天猫买东西。阿里巴巴将这些人定义为活跃买家,他们平均每人每年下单 52 次。
但此后阿里巴巴的电商以及股价都经历了严重下滑。2015 财年(每年 4 月 1 日至次年 3 月 31 日)阿里巴巴营收增长从 52% 降到 45%。
之后阿里巴巴更换 CEO,张勇接替陆兆禧。包括马云在内的公司高层也不断为公司业绩和未来增长站台。但 2015 年第二季度财报显示营收同比增长 28%、中国零售业务销售额增长 34%,这两大关键指标都低于先前分析师的平均预期,而且是三年来增速最慢的一季。
华尔街失望的情绪当时几乎到达顶点:它们不停低价抛售阿里巴巴股票。一直到 2015 年 8 月阿里股票跌破发行价,58.16 美元。公司市值减值 40% 以上。
从 2016 年开始,阿里巴巴开始做内容,通过微淘(类似微博及微信公众号)、问大家(消费社区)等渠道,邀请淘宝店家、合作伙伴或写文章或拍视频,来推荐商品,从中抽取提成。通过内容,阿里试图把人留住,再把它们转化成它想说的数字。
一年时间,淘宝+天猫的电商收入提升 45%,达到 1388 亿元。
亚马逊虽然电商业务遍布全球,但其最大收入来源还是美国本土的电商业务,整个国际业务还在亏损状态。
它在美国的电商业务已经没什么竞争对手,目前美国人每在网上花 100 块买东西,就有 43 块给了亚马逊。并且美国电商还在不断驱动公司业绩和利润,支持亏损中的全球电商业务。
因此你能很清楚的看到亚马逊拥有一条陡峭上涨的收入曲线,但利润却总是在零轴徘徊。
它们的用户购物粘性也愈发牢固
这两个平台各自拥有足够大的用户粘性。
在人们更依赖电脑的时候,搜索或者首页展示等形式是吸引用户的重要手段。
但在手机成为最重要的随身物品之后,消费者在买东西的时候更多是直接打开购物应用,而不是再去搜索网页。
这也意味着领先的公司越来越领先。
阿里巴巴依靠社交和购物指南等内容营销把人留下来。按照公司 CEO 张勇 2016 年的说法,淘宝增加社交功能后,一天被打开七次。
这种粘性是可以转换成消费的。今年第二季度,阿里的人均贡献收入从 202 元增加到 273 元。
当用户的消费习惯培养起来之后,阿里巴巴在双 11 这样的大节,不用投入很高成本就带来收入的上升。
甚至在京东的“6·18”促销,阿里巴巴付出的成本都还是更低。
亚马逊一直将收入尽可能多得投入到新业务上,所以利润额总是很低。它的用户粘性更多体现在会员服务:现在超过一半用户每年掏 99 美元成为 Prime 会员,获得免费两日送达的快递服务。
古根海姆证券分析师罗伯特·德布尔(Robert Drbul)照此估计,亚马逊大约有 6500 万付费会员。Cowen&Co. 的分析师约翰·布莱克奇(John Blackledge)计算出更多的全球订阅用户,总数接近 8000 万。
亚马逊最慢的 5-8 天送货收费 5 美元,Prime 用户如果看中免邮权益,一年买满 20 单才能回本。
这个数字意味着有近半数的美国网购用户承诺一年内会在亚马逊买 20 单东西。
实际上这些人可能会买得更多。一个研究表示,Prime 会员在亚马逊上花的钱可能是普通用户的 2-3 倍。
共2页 [1] [2] 下一页
年收入是阿里巴巴7倍 美国药房老大是怎么做到的
阿里巴巴旗下公司入股新华都 双方还将成立合资公司
阿里巴巴搅局零售业 天猫小店能否挑大梁
新华都转让10%股权引入战投 阿里巴巴成都及一致行动人入局
阿里巴巴等48家企业获批入驻河北雄安新区
搜索更多: 阿里巴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