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四五年前,班上同学都觉得使用酷派智能机,也算紧跟潮流。但现在手机卖场已很难觅到酷派的身影了。”
在北京市朝阳区各类手机营业厅里转悠了半天,江微(化名)仍然未能在柜台找到一部曾经“流行”的酷派手机。
江微,曾经是酷派手机的一名忠实粉丝。她的第一部手机,就是酷派。她听某联通营业厅的店员介绍,4年前,营业厅内还有两三个展台摆放酷派手机,月销量能达到数百部,可现在店内只销售一款酷派手机,一个月能卖出几部便已不错。
与江微的情感一样,酷派曾是不少80后的“初恋”,曾是“中华酷联”四小龙之一。但短短数年,其手机出货量和业绩便江河日下。
5月31日,酷派集团发布了截至2016年12月31日止年度未经审核的业绩。该公告称,2016年,其营收约79.94亿港元,同比减少45.5%;公司全面亏损42.10亿港元(约合人民币36.8亿元)。
这份财报,原本应于今年3月份发布,但被酷派集团一再推迟,亏损数字远高于酷派集团此前30亿港元的亏损预警。
此次亏损之巨,引来不少业内人士唏嘘。家电行业观察家刘步尘告诉法治周末记者,酷派目前受三重危机影响,在酷派生态与硬件结合效果不理想、母公司乐视的资金链问题爆发、内部高层换血、解约应届毕业生带来负面舆情等影响下,酷派的未来只会越来越糟,能否挺过2017年,仍未可知。
一重危机:造血力薄弱
从3月31日、4月3日、4月26日到5月23日,酷派陆续发布公告称其“需要更多时间核实财务数据”,迟迟未发布2016年财报。
5月31日,酷派财报公诸于世。法治周末记者梳理财报后发现,非流动资产总额同比减少约29亿港元,流动资产总额同比减少约13亿港元。
这些数据意味着,酷派集团在资产方面也出现了下降。
值得一提的是,早在2015年,酷派业绩下滑已初现端倪。法治周末记者查询酷派2015年年报发现,当年营收为146.68亿港元,同比下跌41.09%。
并且,根据酷派发布的2017年第一季度财报,酷派在一季度的经营亏损约为4.6亿港元,预计2017年上半年经营亏损会扩大到6亿港元至8亿港元;相比去年同期经营亏损1.628亿港元,将出现较大的经营业绩下滑。
同时,法治周末记者发现,早在今年3月31日,酷派就已向港交所提出停牌申请。截至记者发稿,酷派股票仍然是停牌状态,股价停留在0.72港元,总市值为36.24亿港元。而去年此时,其股价约为现在的一倍。
在刘步尘看来,酷派连续亏损,意味着曾经的通讯巨头正在加速衰退,且这种颓势仍将继续。“之所以衰退,因为酷派自身造血能力已经不足。”刘步尘对法治周末记者分析道。
一位已经离职的酷派老员工赵刚(化名)向法治周末记者列举了六条酷派“造血”不足的原因:“品牌没有拉力;营销非用户导向、不够接地气、不够互联网化;渠道乏力;新产品延迟推出;原有产品性价比不高;团队动荡。”
在新产品研发方面,酷派也曾想过自救,高调推出双面屏手机概念。
此举在一位不愿具名的产经观察家看来,鉴于酷派以技术立身的雄厚基础,开发双面屏并非难事,但如何将双面屏手机推向高端的同时,又能增加销量,才是酷派需要思考的。
二重危机:市场冲击
早在2012年,酷派手机销售额突破100亿港元,2014年达到249亿港元。酷派从一个贴牌厂商,跃居成为出货量全国第二、全球第七的智能手机品牌。
五年过去了,在移动互联网盛行的当下,酷派被裹挟于华为、OPPO、vivo、小米等国产手机和苹果、三星等国际手机品牌之中。
共2页 [1] [2] 下一页
酷派手机拥抱乐视也回天乏术 为什么酷不起来了?
业绩一落千丈,300毕业生遭解约 42亿港元亏损压顶 酷派困局待解
酷派2016年亏损42.10亿港元 关键问题是缺少资金
酷派2016年营收69.87亿 同比下跌45.5%
酷派解约应届生后续:没被解约的也高兴不起来 不想留下
搜索更多: 酷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