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戴中国制造业明星光环,以代工者身份崛起的富士康终于没能抵住人工等成本上升等压力。1月11日,富士康宣布,自1991年上市以来年度营收首次下滑。有分析称,这与苹果销量开始走下坡路、去年收购夏普关系密切。作为代工厂中的老大哥,富士康曾经借着人工成本低的红利,获得了不小的成功,不过,随着土地和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代工者的身份难以为继。虽然富士康近年来也在尝试业务创新,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项业务能够代替富士康身上“代工厂”的标签。
营收首次下滑
富士康数据显示,富士康2016年收入为新台币4.356万亿元(合1363.8亿美元),同比下滑2.81%。该公司去年12月收入则同比增长9.76%至新台币4496.3亿元,主要受益于春节临近5.5寸iPhone 7 Plus需求相对强劲所致。
虽然营收是首次下滑,但富士康的利润早已出现下跌征兆。去年第二财季,富士康净利润降至新台币177亿元(约合5.66亿美元),2015年同期为新台币257亿元,下降31%。此外,合并收入也减少5.2%,至新台币9220亿元,2015年同期为新台币9727亿元。截至2016年9月30日三季度,富士康净利润为新台币346亿元(约合10.9亿美元),同比下滑8.7%,营收为新台币1.075万亿元,高于2015年同期的新台币1.066万亿元。
苹果销量和业绩下滑被看做是富士康销售下滑的主要原因。作为苹果的主要供应商,富士康50%以上的收入来自苹果电子产品相关业务。数据显示,苹果2016财年四季度营收和盈利双双下跌,为连续三个季度下滑,并出现2001年来首次年度负增长。营收为468.52亿美元,比2015年同期的515.01亿美元下滑9%;净利润为90.14亿美元,比2015年同期的111.24亿美元下滑19%。其中,大中华区营收为87.85亿美元,比2015年同期125.18亿美元下滑了30%,延续了前两个季度的颓势。值得注意的是,苹果2016财年营收达到2156亿美元,低于2015财年的2337亿美元,下降9%,这是2001年以来第一次整个财年业绩出现下降。
不过,家电分析师梁振鹏则认为,除了苹果的原因之外,富士康母公司鸿海精密集团(以下简称“鸿海精密”)2016年收购夏普以及对于夏普的整合、调整等举措,也在资金方面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去年8月12日,鸿海精密和夏普同时宣布,已经通过了中国商务部的反垄断审查。当天鸿海精密出资3888亿日元(约合38亿美元)获得夏普66%股权,然而,收购夏普意味着鸿海精密不仅要接过夏普约3500亿日元(约合203.35亿元人民币)的“或有债务”,也需要为夏普不断下滑的业绩买单。2016年一季度,夏普当期合并营收同比大幅减少了31.5%。
黄金代工期已逝
1988年,借着两岸结束隔绝状态、恢复民间交流合作的历史性契机,富士康总裁郭台铭在深圳创办了一家名为“富士康海洋精密电脑插件厂”,随后20多年,富士康迅速成长为全球最大电子产品制造商。2012年,富士康的进出口总额为2446亿美元,占中国内地的4.6%;旗下的15家企业入选中国出口200强。《财富》评选的全球500强里跃居第43位。
运营商世界网总编辑康钊认为,虽然富士康有精密模具技术,有多项发明专利,但更重要的是借助改革开放初期内地在成本和政策上的比较优势,降低其产品的制造成本。有消息显示,20世纪80年代末,台湾地区地价节节攀升,相比之下,内地当时有大量的廉价土地。在人工成本上,1993年,台湾工人的月基本工资超过人民币2500元,是内地作业员的5倍。此外,不少国内地方政府为了积极招商,除了为厂商整地铺路,还把“二免三减半”的优惠政策放宽为“五免五减半”,即前五年免税,后五年只交一半税。如果十年之后还继续投资,可以继续享受“减半”优惠。坐享优惠政策和低人工成本的红利,富士康承接着各路高科技公司一波又一波的订单,从笔记本电脑到苹果手机,从数码相机到LED照明。
不过,我国经济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土地和劳动力成本持续上涨,使依靠低成本赚钱的外向型企业压力倍增。2008年下半年,富士康转盈为亏,税后亏损2086万美元。从2010年起,富士康加快了对内地的投资步伐。重庆、成都、鄂尔多斯、郑州、廊坊等地的厂区,或投入使用,或开始注资。同时,富士康规划压缩深圳厂区的员工规模。梁振鹏坦言,成就富士康的是廉价劳动力,没有廉价劳动力,富士康不会发展到今天。从沿海到内陆,富士康的每一次转移都是为了应对劳动力成本上升。然而,富士康必须面对的现实是,内地的劳动力成本都在提高,廉价的劳动力已经难觅踪迹。 共2页 [1] [2] 下一页 富士康2016年收入下滑 为上市来首见 富士康跑路真假之辨:产业集群再造不易 郭台铭:富士康不会跑 去美国设厂还是未知数 富士康欲重振夏普电视业务 海信拒还使用权 郭台铭:富士康不会跑掉 搜索更多: 富士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