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制造业的话题近年来尤为受到关注,“××跑了”的新闻不断挑动着大众的神经,这不,刚消停一阵的富士康又火了。
和软银共同在美国投资的新闻被曝光后,尽管富士康董事长郭台铭大赞大陆政府部门的高效,表示不会走,但外界对于这家企业未来的投资动向依然猜疑声不断。
曾经,“血汗工厂”是外界给富士康贴上的一个标签。至今,一部分人依然把这家企业视为最开始那个从事低端制造的劳动密集型企业,认为“腾笼换鸟”是它的最好归宿。
另一部分人则将富士康视为拉动地方产业经济的动力火车。无论对哪个地方政府来说,富士康的到来都能成为一剂政绩良药,带动就业的同时也在拉动集群产业的蓬勃发展,深圳龙华就是很好的例子。
还有一部分人观望着、依赖着富士康。作为全球代工制造业的龙头,富士康已经不仅仅是单一制造领域的风向标,其上下集群产业中,百亿、千亿级别的企业不在少数。
而对于笔者来说,富士康几个字还有另一种含义。
几年前,笔者在拥有40万人的深圳龙华富士康园区呆过一个月的时间,当时龙华给人的感觉:这是一个人口稠密的小县城,生活便利、购物方便,人与人之间以各种错综的关系比如工友、朋友、恋人、家人相互依赖、相互依存。
如果不是工作使然,作为外人的笔者很难看出此时的富士康“正在搬迁”,在连续发生员工坠楼事件后,富士康一周内两次宣布加薪,依然深陷舆论漩涡。然后,往西部搬迁的消息开始扩散。
但在龙华生活区内,没有人愿意相信这个消息,当地的工人曾告诉笔者,不愿意走的原因是他们已经把这里当家了。
从1988年郭台铭在深圳宝安区西乡镇黄田村设立鸿海精密有限公司开始,这座城市便成为这位台湾企业家最为钟爱的地方之一,“开放的移民城市有着无限的活力”,郭台铭当时这样解释选址的缘由。他说,龙华一定会成为“全世界制造技术的聚合地、全世界创新研发的最前沿”。多年之后,奇迹真的发生了。这个在1993年仅有百多人的小厂变成了今天拥有几十万人的工厂集群。
要知道,搬迁一个工厂容易,但搬迁一个工厂集群甚至是产业集群,乃至一个城镇的工人却不那么容易。
事实上,成熟的制造业工厂周围往往存在一个产业集群和成熟的服务体系,工人以及产业集群不会仅因为一个城市能提供优惠的土地和低廉的人工就有搬迁的动力,因为一个城市的配套服务并不是短期内能够形成的。中国的人工成本高于柬埔寨和越南等国,却仍保持着竞争力,原因就在于此。
有人会质疑,如果制造成本趋同,富士康难道不能再造一个产业集群吗?不要说跑去西部了,印度甚至是美国的投资不正在发生吗?
福耀集团董事长曹德旺之前道出了中美制造成本的实话,比如税收、电力以及招商力度,美国现在确实举国上下在力推恢复制造业大国的地位,但注意,这并不代表曹德旺“跑了”。
关于赴美投资的考量,曹德旺的原话是:按照生意战略,福耀必须具备全球化供货能力,才能生存,做玻璃的,都随着汽车厂走。汽车厂去哪里,我们就跟到哪里。
福耀赴美国设厂更多的是从战略和资本的角度考量,而非简单地忧虑国内制造成本的上升。
对于富士康同样如此。
美国是目前大型电视系列产品最大的消费国,但是并没有与此相关的大规模的生产基地。而近日郭台铭却在广州投资了10.5 代8K显示器,这是美国需要的高精尖产业。不难看出,在产业升级考量上,郭台铭依然将大陆视为重心。
从珠三角到长三角到环渤海、从西南到中南到东北,富士康在中国大陆的30余个科技工业园区,使命各异,但是在转型升级的方向上,郭台铭的目标是一致的。如何从传统制造业借助数字经济转向智能制造?如何积累制造过程中所产生的数据并将其反向指导于生产?如何重新连接整合供应商、零组件、成品制造、终端用户、采购、售后之间的关系?
可以看到,富士康这几年一直在布局。除了自身转型升级的需求外,这家企业更多的还是在看未来,比如未来的市场机会在哪里。
从8K的技术来说,不难看出,竞争梯队中也多是在大陆的企业。包括京东方集团和深圳华星光电等企业在内,中国已经有了若干家液晶面板制造商,并且都在建设新的大尺寸液晶电视面板生产线。
那么,对于富士康来说,跑不跑?去不去美国设厂?在笔者看来,不是可以一句话就能回答的简单问题。事实上,作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化最扎实的成果,富士康可以说是中国制造的一个缩影,它能够就地实现转型升级,将会是富士康以及中国制造最好的选择。
第一财经日报 记者 李娜
郭台铭:富士康不会跑 去美国设厂还是未知数
富士康欲重振夏普电视业务 海信拒还使用权
郭台铭:富士康不会跑掉
夏普三年后终扭亏为盈 郭台铭借其带动富士康转型
制造业逃跑?你想多了 曹德旺没跑富士康也没跑
搜索更多: 富士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