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流的账本
对于代工能力强大的鸿海来说,在美国生产iPhone并非不可能。但在业内看来,郭台铭可能面临一场亏本生意。
有业内人士分析称,除了美国高昂的用工成本、法务成本外,众多位于中国大陆的iPhone供应链厂商也无法复制。而将原材料都运到美国,这无疑直接导致iPhone的成本上涨。
而成本上升对鸿海来说并不是一个好消息。2016年11月发布的三季度财报数据显示,鸿海当期净利润为新台币346亿元(约合10.9亿美元),同比下滑8.7%。外界认为下滑源于其当期完成了对日本夏普公司3888亿日元的注资,夏普的债务和亏损对鸿海的业绩造成一定负面影响。
事实上,就在郭台铭2013年6月提出到美国建厂的前一年,他还认为美国不适合做制造业。
2012年5月,郭台铭曾和时任美的集团董事长的何享健交流称,“完全可以”把iPhone、iPad搬回美国,“但搬回来,加钱事小,一台多个十美元,还是能赚回来,但问题是你供应链没有啊!”
但时隔一年,郭台铭就做出了截然不同的判断。除了客户的需求外,也与大陆地区不断上升的人工成本有关。鸿海在大陆的子公司富士康高峰时期拥有超过百万规模的员工,员工管理也随之成为一个难题。
早在2011年郭台铭便提出了百万机器人计划,希望以此解决不断上升的人工成本问题。而鸿海在美国也早已开始了对机器人领域的布局。
2013年11月,郭台铭曾对外表示,未来两年鸿海将在美国的宾夕法尼亚州耗资至少1000万美元建设一家机器人自动化工厂。此外还将在该州投资超过3000万美元扩大现有工厂的规模,将员工数从几十名增至500名。
而在2015年12月,台媒报道称,鸿海欲以1.2亿美元(约7.8亿元人民币)投资子公司英属开曼群岛ICREATE INVESTMENT LIMITED的规划获得审批通过。业界认为,鸿海此举意在为在美国等国家投资机器人、应用软件等业务做准备。
赛迪顾问半导体产业研究中心高级分析师郭简对记者分析称,在中国人工成本上升背景下,制造产业的自动化使其对人工的需求没有特别多,在美国的用工成本相对中国要低或差不多。此外,美国的能源、电力的价格要更低。鸿海扩大在美投资符合现在制造业回流的趋势。
他认为,只要鸿海的全球供应链能够协调,能够把盘子布局全球。在美国生产iPhone没有太多问题。
而鸿海也并非没有这样的先例。据记者了解,鸿海自2011年起便在巴西生产iPad、iPhone等苹果产品。采取的模式便是鸿海先将零部件运到巴西,再在当地进行组装的方式。但德意志银行2016年度全球物价报告显示,巴西的iPhone 6售价是美国的1.56倍。
但值得注意的是,鸿海在美国生产iPhone很容易,但若要将在大陆的6座苹果组装工厂生产线都一举搬到美国,郭台铭要算的则不仅仅是一笔复杂的经济账。
华夏时报记者 卢晓 北京报道 共2页 上一页 [1] [2] 郭台铭给鸿海员工发股票红包:平均每人30万元 消息称夏普将在鸿海龙华工厂内新设子公司统管中国业务 消息称苹果拟与鸿海讨论在美国生产iPhone 代工教父鸿海焦虑:业绩之源苹果销量下降 无班可加 夏普投靠鸿海后遭三星抛售股份 价值约45亿日元 搜索更多: 鸿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