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药巨头瘦身成风
除部分制药巨头如赛诺菲,由于产品业务较少,正急于扩张产品管线以外,很多巨头都和辉瑞一样,或出售业务,或通过裁员,近两年陆续加入了瘦身俱乐部。
阿斯利康就是一个典型。辉瑞出售业务的消息传出后不久,10月11日,三生制药发布公告称,其全资子公司香港三生与阿斯利康签订独家许可协议,获得后者糖尿病领域的4款产品,独家许可期限为20年。4个产品为:Byetta(通用名为艾塞那肽注射液)、Bydureon(艾塞那肽缓释剂)、Bydureondualchamberpen(注射笔)、Bydureonautoinjector(自动注射器)。根据协议,阿斯利康授予三生制药在中国以上4款产品进行商业化的独家权利,三生制药将向阿斯利康支付预付款5000万美元及分期款项最高额5000万美元,总许可价1亿美元,约合人民币6.7亿元。此外,三生制药将根据独家许可协议的条款向阿斯利康支付许可产品的预先约定的购买价。
至此,阿斯利康近期出售业务的交易金额高达20多亿美元。10月5日,阿斯利康表示其将以3千万美元预付款外加后续1.2亿美元和销售提成的价格出售旗下一款糖尿病治疗药物。10月7日,阿斯利康以3.3亿美元将旗下鼻喷雾RhinocortAqua在美国的权益卖给强生子公司,将重度性溃疡性肠炎在研药物以13亿美元的价格卖给了艾尔建。
诺和诺德的产品管线专注于糖尿病,因此瘦身主要体现在裁员方面。9月29日,诺和诺德官方发布公告称,公司计划将在全球范围内裁撤1000名员工,范围包括研发部门、哥本哈根总部以及全球商业职能部门。
诺华也祭出了裁员和裁撤部门并举的大招。8月份宣布关闭细胞和基因疗法部门之后,10月6日,诺华方面确认将关闭其位于中国上海和瑞士施利伦的生物制剂部门。诺华表示,做出该决定是出于缩减开支和加强研发协同效益的考虑。诺华还宣布将把自己的热带疾病研究中心从新加坡迁至美国加州,该中心的转移意味着84个职位将被裁撤。
药企瘦身的共同原因首先是成本的考虑。以辉瑞为例,虽有大量现金在手,但动辄几十、上百亿美元的收购案也让辉瑞吃不消,阿斯利康尽管2015年销售额位居全球制药企业TOP10排行榜第9位,但其同比增长率为-9.5%,急需提振财务表现。诺华更是在公告中直言,相关部门被裁撤是因为“既烧钱,又低效”。
长期来看,药企瘦身也是重新寻找比较优势,确保差异化竞争的布局。
阿斯利康在出售业务的同时,正在重点发展心血管&代谢,肿瘤和呼吸、炎症&自身免疫三大核心业务。在这三大领域,阿斯利康分别有在研的III期临床试验或注册阶段的重点项目,包括心血管&代谢领域的Rox-adustat和ZS-9,肿瘤领域的Acalabru-tinib、Durvalumab和 Moxetumomab等,以及呼吸、炎症&自身免疫领域的Benralizumab和Anifrolumab等。
诺和诺德选择在关键的研发部门裁员则是因为意识到,使给药方式更方便等轻微改良不仅不能为糖尿病新产品带来明显的市场份额增长,还会影响其主线产品的研发。CEO索文森认为,接下来的产品线必须凸显更强的创新力,那些达不到真正创新的产品将被舍弃,否则诺和诺德未来的盈利将不容乐观。
诺华在裁撤部门的同时,还计划分别在瑞士的巴塞尔和马萨诸塞州的剑桥再建立两个生物治疗研究中心,用于继续探索生物疗法。诺华回应记者称,一系列举措都是为了增强其在呼吸类疾病和生物疗法领域的研究,包括设立了新的早期研究小组以利用化学生物方面的优势以及其他技术来开发新的药物靶点,为致命性呼吸类疾病专门设置了一个研究部门,将全球生物制剂药物研究集中在瑞士巴塞尔和美国麻省剑桥两个创新部门,以便专注于探索生物疗法的新方向,将热带病研究团队迁址和传染病研究团队共享研发设施以提升协同效应。
就在这些制药巨头瘦身前不久,它们还曾因专利药到期,为维持自身在行业内的影响力而变得越来越庞大。现在,虽然制药巨头还在争抢优秀的新兴药企,版图却已经逐渐成型,药企未来的收购和出售将更多围绕自己的核心业务。抢滩过后,巨头开始淘金。
经济观察报 王雪乔 共2页 上一页 [1] [2] 葛兰素史克与辉瑞砸5000万美元投整合素新创公司 京东企业购加快医药行业布局 海正辉瑞勇尝电商采购新模式 克唑替尼适用范围再次扩大 辉瑞为中国患者带来福音 金戈上市一年销量超伟哥?白云山晒成绩单叫板辉瑞 外媒:FDA称辉瑞大连药厂弄虚作假 使用过期原料 搜索更多: 辉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