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有媒体披露链家投资计划书资料显示,链家的扩张成本极低,只动用了2亿元现金,其中包括了2015年收购上海市场占有率排名第二的德佑地产耗费6000万元,其余大部分通过股权置换完成。
市场规模扩大之后带来了立竿见影的业绩收入。根据上述投资计划书数据,2015年链家共完成7090亿元交易额,营业收入达到155亿元,相比2014年的39亿元增长了近4倍。其中二手房经纪依然是其主要收入来源,占到公司去年总收入的76%。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因收购支出增加、经纪人佣金提成占营收50%等原因,虽然2015年营收增加迅速,链家的净利润未能保持同步增长。2014年链家净利润为4.1亿元,净利润率超过10%,而2015年的实际净利润仅为5.5亿元,利润率下降为3.5%。
随着大规模城市布局的完成,左晖给链家定的新目标是:到2017年链家的交易目标是1.5万亿元,收入400亿元,净利润50亿元,拥有10万经纪人。左晖要实现目标,两年公司净利润就得增长8倍,在国家地产调控政策仍然高压的情况下,不知道这样的目标是否过于乐观?
受“223事件”危机重创
正当快速发展之时,左晖面临他创业以来最大的一次危机。链家内部将2月23日上海消保委通气会上公布链家两起客户投诉事件描述为“2·23事件”,这一事件为左晖带来“从未有过的压力”。
整理此前报道可知,上海两起投诉事件分别发生在2015年8月和2016年1月,两位客户在链家签订房地产买卖居间合同,交付定金后得知,所买房产已被抵押,链家并未如实相告。客户要求退款,链家并不接受,反而建议为客户提供高息短期的垫资,交付七成首付弥补抵押。
多位业内人士则表示,因激进的扩张,链家在收购当地房地产中介后,仅换了链家的招牌,原有经纪人团队均保留下来,链家对其管理并不规范。
2月25日,在其朋友圈,转发《链家常务副总裁王拥群博士给各地总经理的一封信》并首次做出回应。他表示:“绝大多数纠纷都有我们自己的问题,我几乎还没有看到一起消费者的投诉中我们的经纪人是没有瑕疵的。”承认问题后,链家对全国24个城市的所有门店在途的6.9万张单子逐一核查,以排除风险。而已经制定的整改计划中则包括将对所有的客户投诉在官网公布。
此外高息“垫资”也让链家的衍生金融服务备受质疑。“2·23事件”后,有关链家金融平台“高息短期”、“自担保”、“资金自监管”等资金安全等问题也涌向链家。
在3月1日的媒体会上,左晖公开表示自己掌舵下的这家公司并不完美,“我作为过来人来看,没有一个是质疑错的,我自己觉得我们几乎是被这些质疑推动着。”同时,他认为链家金融资产安全的质疑是“非常不靠谱、不职业的”。
事件并未就此结束,4月23日,因首付贷、垫资等原因,上海银监局发出处罚通知,包括链家等六家中介将暂停与商业银行合作1个月。
处罚对链家的打击巨大,上海1300间门店业务将受到影响,链家方面表示“很受伤”,在给媒体的资料显示,其首付贷规模很小,截至2月底,发放贷款仅为3亿元,而该项业务已经在2月底停止。
对赌五年上市
虽然近期身处负面舆论漩涡,但为了实现在全国市场的龙头野心,左晖仍在高压下推进链家融资。此前媒体披露称,华晟资本、百度、腾讯等多家机构已经确认参与链家B轮及B+轮融资,两轮募集资金70亿元,其中B轮43.5亿元,B+轮26.5亿元。链家投前估值330亿元,投后估值为368.5亿元。
随着融资一起曝光的还有,左晖与投资方签订的对赌协议。据了解,若链家未能在B轮交割日后5周年内完成合格的首次公开发行,投资人有权在该情形发生后的任何时间要求回购。上述资料显示,回购价格为基本投资价格+每年8%(单利)的回报。
此前左晖并未就上市表现出渴望,但随着对赌协议的签订,链家的上市进程进入五年倒计时阶段。据悉,目前公司已经成立上市团队,会计师、律师事务所也已确定,正在遴选券商。
对于左晖来讲,如何度过此次危机、改造组织架构、规范员工管理,重获客户认可才是值得思考的,否则即使成功上市,他改变行业现状的理想也未必能实现。来源:投资者报 作者:闫军 共2页 上一页 [1] [2] 放贷给卖家?链家地产在杭被疑违规操作 链家又出事啦!这次恐怕是涉嫌“数据造假” 链家持续收购或为上市铺路 IPO估值不断遭砍 链家因首付贷再遭重创 隐藏危机浮出水面 链家368亿估值背后的疯狂扩张:一年收入暴增四倍 搜索更多: 链家 左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