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国内寿险业老三,新华保险在获得股东140亿元巨额增资后,已经锁定了今年内IPO的目标。近来,关于新华保险的话题迅速增加,使其成为国内最受关注的保险公司之一。不过,让人们津津乐道的不是公司快速增长的业务规模,却是它变幻莫测的股权交易史。翻开公司不到15年的历史,光公司超过30次的股权交易事件以及台前、幕后,就可以编辑一本厚厚的故事书。
新华人寿成立于1996年8月。若按保费规模计算,新华人寿在去年成为了国内第三大寿险公司。
2010年3月,新华人寿董事会通过“两步走方案”,即“先增发后上市”,同时承诺在2010年12月31日之前完成向现有股东的定向增发。最后募集了140亿元。《第一财经日报》记者了解到,董事长康典曾在今年年初的一个内部会议上表示,若让他重新再来一遍,他还真是会感到后怕,因为过程太难了。不知道这里边藏了这么多事情,那么复杂的关系。过去新华人寿历史上有一些遗留问题,太复杂。
外界显然无法知道康典所说的“复杂”到底到了何等程度,不过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很多事情都已经过去了。但这也激发了外界的好奇心,以各自的方式去解读关于新华人寿的种种“复杂”。
本报记者在调查中发现,从能够确认的信息来看,从1999年到2011年间,关于新华人寿的股权转让,就发生了超过30次,涉及其中的机构数量相当多。一些耳熟能详,甚至是如雷贯耳的企业名称都在新华人寿这家公司身上产生了交集:东方集团(9.04,0.01,0.11%)、苏黎世金融、国际金融公司、宝钢、保险保障基金、北亚实业、隆鑫集团、证大集团、博智资本等;如果再加上中金和野村,那么这份名单,足够可以用“耀眼”来形容。
新华人寿身上到底有什么东西,能够让那么多“大家伙”趋之若鹜?原因显然已经不能用“目前国内寿险牌照仍属稀缺品”来解释了。
“好人”苏黎世金融
在今年2月的最后一天,苏黎世金融在其官方网站上公布了减持新华人寿股权的消息,其在新华人寿中所持有的股权比例从原来的20%降至15%。随即有消息传出,中金公司及野村证券以每股28元的交易价格分别接手由苏黎世金融转出的5%股权中的一半,即2.5%的股份。但在苏黎世金融给本报记者的回复邮件中,未对此消息予以证实。
在解释为什么要选择将这5%股权予以出售时,苏黎世金融CEO Martin Senn表示,是为了在交易中对财务风险进行管理的意愿,同时更加专注于其自身保险业务在中国市场的发展。但让市场颇为不解的是,事实上,苏黎世金融刚刚在2010年10月27日对外宣布,其同意以每股10元人民币的固定价格认购新华人寿新增的2.8亿新股股份,总交易额约达4.2亿美元。
苏黎世金融于2011年2月10日公布的年报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12月31日,苏黎世金融所持有的20%新华人寿股份价值已增至约10亿美元。“该不会是苏黎世金融认为需要‘高位减仓’了吧?” 一家券商分析师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此反问道,“苏黎世金融的举动,实在很难用‘做差价’来理解。”
事实上,即使新华人寿还未公布IPO时间表,但市场仍普遍认为,这只是时间的问题。本报曾在2月18日《新华人寿的胃口》的报道中提及,新华人寿给自己定的IPO时间在今年,而规模可能会在200亿~300亿元。“明知道新华人寿上市之后可以比现在卖个好价钱,为什么选择这时出手?难道苏黎世金融是个好人?”这位分析师打趣地说。
也许正是因为苏黎世金融的官方说法并没有让人信服,于是市场上出现一种说法:“苏黎世金融对新华人寿的直接持股和间接持股或许已经超出了20%。考虑到新华人寿IPO已经进入倒计时,这一问题需要得到马上解决。”对此说法,苏黎世金融在回复给本报记者的邮件中明确表示,对“谣传”不予评论。另外,在被记者问及苏黎世金融是否会继续将剩余15%股份中的部分出让时,苏黎世金融的回答为“现时,并未有任何特定计划”,但会就实际的发展需要加以考虑。
宝钢集团或许应该感谢“好人”苏黎世金融。正是因为这次苏黎世金融出售5%股权的“顺水人情”,宝钢集团由新华人寿原第三大股东(18.7%左右),上升为第二大。
大鳄的交易
在新华人寿成立的第四个年头,也就是2000年,新华保险与苏黎世金融、国际金融公司等四家外资机构正式签订招股协议,至此,新华人寿的外资股份达到了24.9%。该事件被新华人寿认为是“千禧年”最重要的事件。巧合的是,同一年,与新华人寿同时获准筹建的泰康人寿,也完成了其海外募股工作。
在新华人寿官方网站上,分布着诸多若干年内关于苏黎世金融给予新华人寿帮助、合作的消息。由此看来,苏黎世金融对新华人寿应该是有长久打算的。苏黎世金融公布的数据也能对此作出印证:截至2010年6月30日,其对新华人寿的投资额累计达到1.31亿美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