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观察网讯:提起“海王”这个名字就像是太阳系九大行星之海王星一样,给人的感觉是永远都存在于遥远的太空之外,一直活跃在镜花水月般的期待之中,让投资者为之疯狂,却始终得不到该有的回报。而这一切,还都得从这家公司的掌门人张思民以及他吹过的泡泡谈起。
1998年12月18日,海王生物(000078)成功上市,这家民营药企在上市首日取得了不俗的涨幅后,在接下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并不被市场所关注。直到2000年12月,张思民开始吹出第一个泡泡:一份在当时被认为是天量的14亿元的再融资,让这家公司声名鹊起。
然而,最后的事实却证明,这份勾起了无数投资者期待的天量再融资方案,只不过是张思民向市场吹出的第一个泡泡,他的14亿元美丽资本构想连同巨额的募集资金一起很快打了水漂。
增发项目实施后,2002年2月,海王生物公告预计2001年度业绩水平将比上年增长50%以上。然而最终年报却显示,公司7982万元的业绩不仅远未“达标”,而且这项未达标的数据中还包含了当年5000万元的巨额财政补贴。为此,深交所还对海王生物进行了公开谴责。
当时,海王生物增发招股书称,14亿元募投项目中最大的是3.5亿元投资“巨能钙”项目,预计三年就能实现利润1.59亿元。然而三年时间未满,海王生物即宣称因行业恶性竞争退出该项目,期间实际亏损2848万元。
而更让人难以接受的是,“巨能钙”项目后来还被市场调侃为海王生物14亿元募投项目及当期项目中“最成功”的项目。我们不妨回顾一下当初海王生物的投资水漂史:2001年,海王投资7700万元于南方证券,2006年南方证券宣告破产;2001年到2004年,海王生物向其关联方投放了4.3亿元的巨额广告代理合同,却没有换来相应的业绩回报,至2005年时,受“巨能钙”项目后遗症影响及沉重的广告压力,海王生物当年巨亏7.42亿元……
第一个泡泡破灭之后,张思民痛定思痛,在大额摊销提前计提的情况下,轻装上阵的海王生物在2006年终于实现了盈利,但其后几年其盈利能力却每况愈下……直到2009年,海王生物借着一场灾难再度引起了市场的空前注意,而引起市场注意的招牌,现在看来是张思民吹出的又一个泡泡。
2009年,“甲流”风波迅速席卷全球,我国也同样深受其害,而就是在这种大背景下,海王生物凭借着“甲流第一股”的概念一飞冲天:从8月20日至11月4日,海王生物股价暴涨315.68%。因为按照张思民的说法,海王生物的大流感疫苗年产能将可达到一亿剂以上,成为“亚洲最大”。
然而,一亿剂能不能生产?何时能达产?有没有市场?海王却给投资者留下了一个大大的悬念,直到现在,投资者也没有看到产能释放的那一天。因为进入2010年后,全球甲流已经得到了有力控制。而一亿剂的产能自然也就成了张思民无法实现的第二个大泡泡……
如今,人们在海王生物身上得到和看到的,除了张思民和他吹过的泡泡之外,就只剩下一串串冰凉的数据:从1998年12月上市至今的12年间,海王生物从投资者手中拿走了15亿元,而它给投资者带来的却是累计3.41亿元的亏损。
记忆1998
■ 3月23日,金泰、开元、兴华、裕阳、安信五大证券投资基金和南化转债、丝绸转债两个可转换债券相继登场,成为机构投资和金融衍生工具扩大的标志。
■ 3月25日,央行该年首次降息,随后,又在7月1日、12月7日连续降息。
■ 4月22日,深沪两市交易所实行“特别处理”制度。4月28日,辽物资A成为第一家ST公司。
■ 6月12日,国家宣布降低证券交易印花税,从单边交易5%。降低到4%。。
■ 11月25日,中国证监会下发通知,规定股份有限公司公开发行股票一律不再发行职工股。
■ 12月29日,酝酿5年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终于获得通过。该法于1999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它是我国证券市场健康发展的基本大法。
海王生物定增遇冷找来厚易投资2亿帮忙 概念不灵 海王生物暴涨后出利好遭质疑 海王生物十年画饼:屡弃项目 热点再起谁买单 海王生物多个项目计划被指画饼 失投资者信任 海王生物多个项目计划被指“画饼“ 失投资者信任 搜索更多: 海王生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