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观察网讯:拟投资的新能源项目短期内难见收益,主业医药经营规模小、盈利能力低且产品质量等问题不断,欲净壳脱身一时又找不到东家。
四环生物还将如何“求生”?
10月12日,本报刊发了《四环生物:一个圈钱的“壳”?》文章后,资深市场人士李先生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提出了上述疑问。
主业已成“包袱”
资料显示,四环生物(000518)的涉药公司主要为:江苏四环生物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江苏四环)、北京四环生物制药有限公司(下称北京四环)、湖北四环制药有限公司(下称湖北四环制药)、湖北四环医药有限公司(湖北四环医药)。
一个严酷的现实是,各公司已深陷药品品种少、产品质量差、销售人才匮乏等多重危机中。
半年报显示,北京四环主要生产制造肝炎诊断试剂、注射剂、体外诊断试剂等产品。2010年1—6月份主营业务收入4042.57万元,净利润704.71万元。
半年报中,母公司四环生物2010年上半年的主营业务收入8800万元,净利润为397.10万元。未提及江苏四环、湖北四环制药、湖北四环医药三家的业务收入、净利润情况。
也就是说,截至今年6月底,母公司四环生物的主营业务收入一半是来自北京四环。
年报显示,截至2009年12月31日,湖北四环制药实现营业总收入1783.03万元,净利润78.07万元,并称公司营业总收入较2008年同期相比增长4.46%;净利润较同期相比下降87.56%。湖北四环医药实现营业总收入188.58万元,净利润-34.27万元。公司营业总收入比2008年同期下降232.34%,净利润较同期相比下降37.27%。
值得关注的是,在2009年的年报中,未提及江苏四环生物股份有限公司的业务收入、利润情况。
“从资料上来看,江苏四环、湖北四环制药、湖北四环医药三家公司的产品多为普药,无主打品牌且品种结构严重不合理。”资深业内人士李先生说,当初的低水平重复建设在四环生物这里并未改善,“实际上他们已经成为了包袱。”
那么,北京四环就真的是“优质资产”吗?
半年报称,上半年业绩实现扭亏为盈主要是因为公司加大了销售的力度,促使产品销售实现增长。其中,白介素-2实现营业收入1579.69万元,同比增长22.11%;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实现营业收入1665.72万元,同比增长20.11%;欣粒生G-CSF实现收入796.98万元,同比增长52.63%。
“北京四环生物生产的输液、白介素等前景预期存在不确定性,但是就其销售来看并不理想,也非主流产品,很难预计”。一证券分析师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在资深市场人士李先生看来,北京四环的产品需要的是学术推广,“而他们正缺的就是这方面的销售人才和队伍。”颇具意味的是,2009年报中,年末公司在册员工110人(不含子公司)销售人员只有8人,占公司总员工的7%。
“由于四环药业主营业务的盈利能力不强,很难支撑起上市公司的生产和发展。”2009年年报说。
产品“问题”不断
四环生物的危机还来自于自身的产品质量。
ST四环(12.39,0.44,3.68%)在6月21日公告中称,近期公司对生产的注射用胸腺肽(胸腺肽α1)进行质量大检查,发现胸腺肽α1不稳定,将主动召回市场上销售的价值约为50万元左右的胸腺肽产品,并对冻干粉针剂生产线进行大约一个月的停产检查。
其实,北京四环药业的产品质量不稳定、不合格已不是第一次。
北京市2006年第四季度药品抽验不合格品种中,就有四环药业生产的“注射用胸腺肽”(批号:200505117规格:60mg)不合格原因是“过敏试验?检查?”。
此外,来自浙江、福建、广东等省市药监部门的信息也证实了江苏四环、湖北四环制药产品的“问题”。(见附表)
公司曾在2009年年报中表示:“由于公司生产设备老化,锅炉陈旧,水电管道年头过长,生产工艺落后,给公司的生产安全,产品质量造成了巨大安全隐患,有的已经显露。”
“药品质量问题可能由设备老化造成,但还有很多的人为因素也不能排除”。李先生说,普药的生产利润都很低,竞争又很激烈,“在成本居高的前提下生产,难免要出质量问题”。
如何“求生”?
主业成为一时扔不掉的“包袱”,拟投资的新能源和文化产业项目短期内又难见到收益。四环生物下一步将如何“求生”?
2009年年报称:“由于公司主营业务的盈利能力不强,很难支撑起上市公司的生产和发展,公司重组又迟迟未正式获批,这势必将影响到整个公司的生存和发展,给公司带来极大的生存风险”,“ST四环目前的运营只能维持基本的生存,很难有剩余资金去进行生产和研发的再投入”。
2009年报称,2010年资金需求为8000万—10000万元。主要资金来源为自筹资金和借款。但是目前为止还没有看到公司在这方面有任何动作。
“从行业环境来看,由于前几年国内盛刮基因药物投资风潮,高水平重复和恶性降价竞争导致国内基因药物市场竞争激烈”。资深人士李先生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分析说,生物制药行业是医药行业中最具技术创新特征的子行业,与同行业的有相似背景的公司相比,“优质资产”北京四环的经营规模、盈利能力、成本价格等已严重滞后。
“四环生物的‘壳’,公司总股本为10亿股,股权分散,这样造成了收购成本太大,加上公司资产质地不佳,估计短时间内不会有人洽谈借壳事宜”。某证券分析师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对于上述问题,中国经济时报记者曾多次致电四环生物董秘办、办公室、证券部求证,而电话长时间无人接听或忙音。
四环生物重组六度梦碎 卫东峰37.5万撬动8.4亿
四环生物遭贱卖 新东家实力遭质疑
四环生物股权买卖陷怪圈 被指为他人做嫁衣
脱身北京山海经 四环生物直面三大疑问
四环生物投资再调查 山海经法人代表被停职
搜索更多: 四环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