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媒体报道,目前卡牌盲盒受到部分未成年人热捧,有的未成年人不惜花费巨资购买卡牌盲盒,沉迷其中无法自拔。这背后隐藏着一条由卡游公司、卡牌评级机构、二手商家等共同构成的利益链,他们层层收割,让未成年人成为这场“游戏”中的最大受害者。
近些年,盲盒在消费市场持续升温,美妆、餐饮、家居、娱乐、零售等不同业态,纷纷玩起抽取“惊喜”的套路,形成“万物皆可盲盒”的现象级消费风潮。不过,随着市场规模快速扩大,盲盒经济也暴露出越来越多的负面问题,特别是盲盒风刮到未成年人群体中,其负面性更加凸显。
京津冀消协组织去年3月联合发布的盲盒消费调查结果显示,93.06%的受访者对盲盒有负面看法,其中,56.40%的受访者认为盲盒价格过高或存在商品溢价情况,44.09%的受访者认为盲盒购买易成瘾,40.47%的受访者认为盲盒销售存在投机炒作或黄牛倒卖现象,35.29%的受访者认为盲盒噱头过大,23.17%的受访者认为盲盒有涉嫌抄袭情况,21.21%的受访者认为盲盒存在捆绑销售情况。
上述种种问题在卡牌盲盒营销中也不同程度存在,尤其易成瘾这一点,对未成年人的负面影响最甚。据了解,部分中小学生痴迷于集卡,他们通常是从一整盒卡牌中随机抽取卡包,每包里有五六张卡牌,便宜的十几元一包,“高级”的款式几十元一包。卡包不透明,玩家在拆开前无法判断卡包内的卡片角色或等级,拿到自己喜欢的“稀有款”需要赌运气。有的学生为了得到自己想要的卡片,会购买整盒卡牌加大抽中的概率,这被称为“端盒”;也有的学生会花高价从他人手中购买自己心仪的卡牌。
相关专家指出,卡牌盲盒的销售模式带有赌博性质,商家单方设定的规则中有诱惑消费者上瘾并进行循环消费的套路。未成年人有较强的好奇心,但心智不成熟,对商家诱导性的销售手段缺乏判断力和自控力。商家通过抽卡规则和售卖规则刺激未成年人不断获得奖励和满足,从而让他们反复购买,甚至产生心理依赖,集卡成瘾。对于未成年人来说,一旦上瘾,危害即显。浅层次的可能是财产损失,有的孩子会将大量零花钱用于抽卡消费;更深层次也更需要重视的是对未成年人心理上的伤害,如果未成年人沉迷于此,花大量心思去抽卡记卡,会影响身心健康。有媒体曾报道过未成年人偷刷父母的银行卡买卡牌及偷窃财物换钱买卡牌的案例。
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明确,生产、销售用于未成年人的玩具、用具、游戏游艺设备等,应当符合国家或者行业标准,不得危害未成年人的人身安全和身心健康。据此,有法律人士建议,针对未成年人的卡牌盲盒以及其他类似的让未成年人上瘾的商品,都应该在禁止生产和销售之列。
显然,给盲盒营销行为划一条法律红线势在必行。当务之急是完善盲盒营销相关法律法规,既要对盲盒经营范围进行严格限定,又要对盲盒抽取机制进行规范,如规定盲盒经营者应将抽盒规则、商品颁布、商品投放数量、隐藏款抽取概率等信息以显著方式对外公示,保证消费者购前知晓,还要对盲盒内商品的质量及售后服务提出明确要求,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同时,应对盲盒销售对象进行限制。2023年6月,市场监管总局印发《盲盒经营行为规范指引(试行)》,提出盲盒经营者不得向8周岁以下未成年人销售盲盒,应以显著方式提示8周岁及以上未成年人购买盲盒应取得相关监护人同意。
在此基础上,相关监管部门要依法加强对盲盒市场的监管,强化盲盒质量监督,开展专项治理行动,打击不法商家诱导消费行为。对于盲盒经营者而言,应明晰盲盒的基本属性是商品,要在合法合规的范围内经营,并承担法定的质量担保责任,既要保证产品来源可靠、链条完整,也要履行退货、更换、修理等经营者义务。盲盒经营者一定要明白,盲盒并不“盲”,谁一旦“心盲”进入“盲途”,必将受到法律制裁,被市场抛弃。
来源:中国质量报
红商网优质内容还将同步分发到公众号、视频号、头条号、西瓜抖音、网易号、搜狐号、企鹅号、百家号、好看视频、新浪微博等国内主力流量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