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经济参考报 记者 王宁 王晖 天津报道
功能性框架眼镜、角膜塑形镜、多焦点软镜、药物……近年来,我国儿童青少年近视率居高不下,各式各样的近视防控产品涌入市场,呈现在家长们面前,令人眼花缭乱难以选择。不同近视防控产品适用场景不同,并非价格高、技术新的就好用,家长须谨慎选择。
近视“低龄化”加剧 防控产品层出不穷
记者近日来到天津市眼科医院视光中心,时值当日就诊高峰,散瞳、验光、配镜……每个诊室门口都排满了人,其中大多数是十岁左右的儿童,在家长的陪同下来验光配镜。
今年12岁的朱云(化名)在妈妈的带领下走进验光室,坐到验光师对面进行视力测试。“双眼都是125度,比半年前增加了25度。”给她做检查的高级视光师刘春燕说。
正在读小学六年级的朱云已是眼科医院的“常客”,从小学四年级发现近视起,开始采用功能性眼镜进行近视防控,每半年来复查一次,根据情况更换眼镜或调整治疗方案。
今年6岁的小彤(化名)首次发现近视双眼度数均已达150度。“孩子从两岁多就迷上了看手机视频,再加上一些课程需要线上观看,用眼比较多。最近发现她看东西不太正常。”小彤的家长焦急地说。
天津市眼科医院视光中心接触镜专业主任张姝贤说,近几年,近视低龄化的趋势确实比较明显,总体来看,9-11岁是近视的高发年龄。儿童青少年首次确诊近视的度数通常在100度左右,也有个别患者因发现不及时,第一次就医便是高度近视。
记者发现,多数儿童青少年不再选择常规的单焦点光学眼镜,而是倾向于各式各样带有近视矫正和防控功能的眼镜。记者在天津市眼科医院视光中心看到,功能性框架眼镜、角膜塑形镜(俗称“OK镜”)、多焦点软性角膜接触镜、多焦点硬性角膜接触镜、药物等不同类别的近视防控产品琳琅满目。
南开大学视光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天津市眼科医院视光中心主任李丽华解释说,随着关于近视成因的科学研究持续深入,周边离焦理论、调节滞后理论、像差理论、对比敏感度理论等学说不断涌现,且被临床证实有效,于是诞生了很多不同类别的近视防控产品。
李丽华说,临床实践表明,OK镜对于眼轴变长效果较为明显,仅适用于8岁以上、600度以内的患者配戴;多焦点RGP适合矫正近视度数较高、散光较大的儿童青少年;多焦点软镜则适用于低度数低龄儿童,或者高度数低散光的儿童;低浓度阿托品滴眼液往往联合光学矫正一起使用;功能性框架眼镜由于不接触眼球,适用性更为广泛。
另外,记者观察到,不同类别的近视防控眼镜价格差别较大。功能性框架眼镜平均价格在每副2500元左右,OK镜则可达每副8000元至12000多元不等。医生会基于症状进行推荐,患者根据各自偏好进行选择。
根据中国健康管理协会接触镜安全监控与视觉健康专业委员会统计,2020年我国接触镜验配总量约达300万片,其中角膜塑形镜验配量超过200万片。李丽华介绍,从天津市眼科医院的门诊数据看,选择功能性框架眼镜的患者约占60%,选择OK镜的患者约占30%,另有少部分患者选择其他类别眼镜。
如何保证安全有效?
国家疾控局监测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为51.9%,其中,小学为36.7%,初中71.4%,高中81.2%,呈高发、低龄化趋势。如何为儿童青少年选择安全、有效的近视防控产品,是家长们关注的焦点。 共2页 [1] [2] 下一页
红商网优质内容还将同步分发到公众号、视频号、头条号、西瓜抖音、网易号、搜狐号、企鹅号、百家号、好看视频、新浪微博等国内主力流量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