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前聊一会儿,梦中有世界。听众朋友,你好!
近日,一个虚拟主播在网上进行了一场直播。1.7小时中,付费人数接近4万人次,互动人数更是超过了5万人次,营收过百万元。一个虚拟主播,靠什么实现了时薪百万?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件事。
近些年来,在网红主播之外,虚拟主播尤其是虚拟带货主播开始“抢滩登陆”。在大数据分析和仿真技术的加持下,他们展示出精心打造的“面孔”和设计的人设。从技术角度看,虚拟主播有“真人驱动”和“计算驱动”之分。比如这位时薪百万的虚拟主播,就是由虚拟的“二次元外表”和真人主播共同组成。真人也被称为“中之人”,无疑,是他或她在真正跟网友交流。华丽的动漫形象、细腻的人物设定以及优质的声线、高超的互动技巧,成为这样的虚拟主播吸引人气的不二法门。
虚拟主播的出现不是偶然。在本质上,这样的虚拟主播,可以说是偶像经济的一种。“视觉系”的外形、唱跳俱佳的人设等,都说明了这一点。虚拟主播的出现,与偶像、粉丝的出现,有着类似的社会心理机制。屏幕前的观众有着精神陪伴、价值实现的需求,而屏幕中的虚拟主播在展示自己独特个人感染力的同时伴以充分的互动,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了观众的一种自我投射。
除了技术上的优化和人设上的雕琢之外,也有其经营理念和模式上的创新。相比于真人主播的“不确定性”,虚拟主播大大提升了主播的稳定性、降低了“塌房”风险以及合约、利益等方面的纠纷。同真人主播相比,虚拟主播甚至可以实现7*24小时不断线直播,再通过内嵌知识库问答系统、绑定品牌营销话术,一台电脑就能实现稳定高效的内容输出。
就目前来看,虽然不乏虚拟主播闯出名堂,但交易额和占有率上仍然是真人直播更有优势。这其实不难理解,直播带货有着很强的社交属性,真人主播在直播中的微表情、强情感,以及真人试用等带来的信任感,是虚拟主播很难实现的。从这个角度来看,虚拟主播要抢走网红主播的“饭碗”,这个判断恐怕还为时尚早。
打开视角看,虚拟主播可以不仅是一种“商业模式”,也不仅是一种“偶像经济”,而是有着更多发展的可能性。其实,虚拟主播,只是“虚拟数字人”的一种。这些年,不少媒体引入的“虚拟播音员”,也可以说是虚拟数字人的一种类型。随着计算机图形学、语音合成技术、深度学习、类脑科学、计算语言学等底层技术的发展,虚拟数字人也一定会越来越完备。放眼未来,虚拟数字人或许还可以获得虚拟客服、虚拟教师、虚拟心理咨询师、虚拟临终关怀师、虚拟陪伴助手等身份。而且,当元宇宙的设计概念不断完善、技术瓶颈不断突破,虚拟数字人技术会不会有着更大的空间,每个真人是不是都可能会有一个虚拟数字人的“分身”?这样的猜想无疑也颇为耐人寻味。
不管怎样,从虚拟主播到虚拟数字人,一片新的蓝海正在打开。《虚拟数字人深度产业报告》显示,到2030年,我国虚拟数字人整体市场规模将达到2700亿。然而,在旺盛的市场需求和规模下,虚拟人、虚拟主播行业也存在诸如“二八定律”、变现模式不清晰、烧钱赚吆喝等现实尴尬。当技术不再是阻碍,如何从“他山之石”找到自己的特色、锻造自身“造血”的能力?面对市场的潮流,只有摸准需求、找准定位,注重优质的交互体验,相关产业才能走出自己的一篇天地。
这正是:
时薪百万惹人眼,现实虚拟一线间;
找准优势补短板,直冲“云端”好破圈。
来源:人民日报评论 林风
搜索更多: 虚拟主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