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流动商贩推销的化肥来说,抽检是个难题。”安徽省市场监管局有关负责人分析认为,产品质量监督抽查的对象必须是依法设立、取得证照的生产企业、销售企业或个体工商户,流动商贩不适用监督抽查方式监管,往往让不法流动商贩钻了空子。
基层执法监管干部表示,有的流动商贩踩好点,选择节假日期间邀请村民开会,送货时间集中在夜晚,等监管部门接到举报再赶往现场,早已人去楼空。
查处打击难,也是执法监管的薄弱环节。安徽省市场监管局个私经济监管处副处长张文浩表示,这些流动商贩推销化肥流动性强、隐蔽性强,为了逃避监管部门的查处,往往“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在推销化肥的时间点和地域上非常灵活,很难掌握其行动轨迹。多位被“忽悠”农民也反映,上门动员的不少是外地口音,流动作案特征明显。
《经济参考报》记者在多地采访发现,涉事人面对此类问题时,有的抱着“亏了就亏了”的心态,有的举报但没有下文也就不了了之,一定程度上纵容了不法商贩。
“我当时发现流动商贩推销‘问题化肥’现象后,向当地市场监管部门打过举报电话,但接电话的说化肥管理属于农业部门,后面就没有了下文。”一位乡镇农技站负责人无奈地说。
如何维护种粮农民权益?
化肥是关系粮食安全的特殊商品。针对不法流动商贩,周玉战表示,一方面加大打击力度,要追根溯源、刨根问底;另一方面要多部门联合执法,构建跨区域联动机制。
《经济参考报》记者了解到,针对流动商贩推销“问题化肥”、不法分子制售假劣化肥等问题,安徽省高度重视,要求各地严查严打,维护种粮农民权益。定远县、南陵县、怀远县等地反馈称,当地已经积极开展整治行动,以实际行动维护农民权益。
定远县对全县5家肥料生产企业进行全面检查的同时,农业综合行政执法大队把检查肥料经营门店和进村入户倒查相结合,坚决遏制“忽悠团”进村推销肥料现象。南陵县农业农村、市场监管、公安等多部门立即对全县农资生产经营主体再次进行全面梳理摸底,将进一步健全监管常态长效机制,加大农资产品质量抽检力度,对南陵县辖区内销售的肥料进行抽检全覆盖,把不合格农资商品清出柜台、仓库和市场。
对症下药,方能药到病除。多位干部群众和专家认为,遏制流动商贩推销“问题化肥”“屡打不绝”现象,还需坚持全国“一盘棋”思维,补齐全链条监管短板,在全社会织牢共治网络。
“随着国家加大对化肥市场的监管力度,一些伪劣等问题化肥制销人员已摸清监管‘盲区’,选择流动作案,从盯住农资店向走村入户‘一对一’销售转变。”受访的市场监管部门干部建议,当务之急还是健全全国联防联控机制,市场监管、农业农村、公安等部门加强联动,针对坑农毁粮新动向,创新思维、以变应变,加大联合检查执法力度,重点加强对偏远地区、小型化肥企业的监管,做好源头治理,避免农民财产受到损失。
“需要发挥乡村基层组织‘观察员’‘吹哨人’作用,加强社会共治。”张文浩认为,要积极发挥乡镇、街道、社区以及村两委等基层组织更加贴近农村市场的优势,深入了解当地化肥市场状况,发现问题线索及时举报,及时打击。同时,鼓励质量优、信誉好、价格公道的正规商家,采取优化网点布局,提供送货上门等便民措施,更好满足农户用肥需求。
“多部门共同加大宣教力度。”滁州市定远县绿色亲情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党支部书记谢发清建议,发挥科技特派员和农技人员作用,将关口前移,提供多种方式让农民能在选购前了解和掌握产品消费知识,同时畅通投诉举报渠道,加大处置力度,构建督办机制,确保维权有“着落”。
来源:经济参考报 记者 水金辰 姜刚 金剑 合肥报道 共2页 上一页 [1] [2] 搜索更多: 诱导购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