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辽宁沈阳居民白鸽(化名)家的单元门换了新的门禁系统,使用门禁系统需要下载一款App。然而,白鸽发现,该App会读取用户大量个人信息,包括位置信息、录音、通讯录、相机等,用户不同意就无法登录使用。
“一个门禁系统,为什么要收集这么多个人隐私?”白鸽和身边不少业主对此均很不理解。
类似的情况并不鲜见。近年来,App过度收集个人信息已经成为一大顽疾,群众反映强烈,相关部门也多次查处通报,仍屡禁不止。
App过度收集个人信息何时休?带着这一问题,《法治日报》记者展开了调查。
超范围获取信息
很多用户不知情
下载运行购物App,需要允许通讯录权限;下载运行交友App,需要允许位置权限;哪怕是借个共享充电宝,也被收集各种个人信息……App过度收集个人信息已成为用户的一大槽点。
近日,上海市消保委针对消费者在使用共享充电宝过程中遇到的个人信息安全问题开展测试显示:有些充电宝App首次运行时,在用户授权同意隐私政策前,就收集个人信息;有些App收集了用户的姓名、性别等与租借充电宝无关的个人信息;还有些App存在未经用户同意或未作匿名化处理直接向第三方提供个人信息等。
江苏消保委2021年《电商平台侵犯消费者权益相关问题报告》显示,多家主流电商平台默认收集非必要信息。平台将基于个性化展示的商品、服务的展示浏览功能与用户协议捆绑,要求消费者默认同意接受平台收集处理消费者的设备信息、服务日志信息、浏览搜索记录等信息,以便平台通过消费记录和习惯,向消费者进行有针对性的个性化商品展示。平台即使提供了个性化展示关闭功能,也未提供信息收集终止功能。
“个性化展示功能看似便利,实则限制了消费者浏览及购物自由,如消费者购买某种商品成功后,基于大数据的推荐,依然会频繁收到已购产品的推送,既不智能,更影响购物体验。”江苏省消保委宣传部工作人员徐悦告诉记者。
据了解,网上存在一些专业App,用户下载后借此可以形成“隐私报告”,查看到自己手机里的App在一周内收集了自己哪些信息、何时收集的、收集的频率、与哪些第三方共享了这些信息等。
记者下载后发现,不少App都在记者不知情的情况下,反复读取记者的各种个人信息,其中手机定位和相册是被读取最多的两项信息,有一款交友App连续6个小时、每隔几分钟就读取一次记者的手机定位。
就过度收集个人信息的问题,“黑猫投诉”相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在黑猫投诉平台上,2020年11月至今,相关投诉超过3万条,主要涉及网贷、网上商城、第三方支付、保险等行业。
该工作人员介绍,在金融借贷类App上,存在未经用户同意读取通讯录信息,在能够与消费者有效联系的情况下,通过短信恶意骚扰通讯录联系人;还有一些App未经消费者同意收集其搜索、购物等记录,定向推荐产品。
今年以来,工信部发布10批次《关于侵害用户权益行为的App通报》、11批次《关于App超范围索取权限、过度收集用户个人信息等问题“回头看”的通报》以及《关于下架侵害用户权益App名单的通报》。而最近一次通报显示,38款App存在超范围、高频次索取权限,非服务场景所必需收集用户个人信息等违规行为。
运营商趋之若鹜
易滋生数据黑产
个人信息保护法规定,个人信息处理者不得以个人不同意处理其个人信息或者撤回同意为由,拒绝提供产品或者服务;处理个人信息属于提供产品或者服务所必需的除外。
“收集个人信息应当限于实现处理目的的最小范围,非必要不收集;个人信息处理者在取得个人同意的情形下,方可处理个人信息。个人信息处理的重要事项发生变更,应当重新向个人告知并取得同意。”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文化法治研究中心主任郑宁说。 共2页 [1] [2] 下一页 搜索更多: Ap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