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少陪伴和关爱,越刷越多“孤独感”。南开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教授原新说,社会人口结构逐渐发生变迁,家庭规模小型化、家庭类型疏远化、家庭成员离散化等特点凸显,“银发族”独居、空巢等现象更易、更早发生。还有一些老人为照顾下一代,随子女搬迁至陌生大都市,脱离了熟悉的生活环境,内心的孤独感更加强烈。客观上,老年人与社会、与子女面对面沟通的机会减少,“手机为老年人搭建了一个虚拟的生活空间,供他们表达自我、抒发情感,缓解精神的空缺,‘银发族’不知不觉中形成了对手机的依赖。”原新说。
《2020老年人互联网生活报告》显示,一些老年群体在手机网络上呈现“极致孤独”的状态,几乎全天候生活在网络中。杨恩平的孙女告诉记者,奶奶在家里安装了无线网络,就是为了留住吃完饭就走的孩子们,但孩子们留下的时间长了,刷手机的时间多了,面对面交流少了。
韩桂梅说,有了智能手机后,“与女儿线上联系更加频繁,但她来老人院看望自己的次数却变少了”。
存在焦虑和不安,深陷社会“脱节感”。石家庄市老年大学校长徐滨说,“银发族”退休后,承担的社会功能发生转变,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边缘化和疏远感,滋生焦虑与不安心理。还有一些老人为了照顾孙子一代,离开熟悉环境搬迁至陌生城市,心中的“脱节感”更加强烈。
南开大学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系教授关信平认为,为了克服同社会脱节的忧虑,“银发族”对于跟上时代步伐和融入子女生活的期盼强烈,而智能手机和虚拟网络成为他们重新社会化,维系情感和开展社交的重要工具。
数据似比人温暖,带来虚拟“归属感”。天津市西青区老年大学教师方恩亮说,一些人对老年生活缺少规划,对很多事情不感兴趣。而手机应用基于大数据进行个性化推荐,源源不断地推送符合老年人兴趣的内容,给他们带来温暖感和存在感。渴望在手机中“尝鲜”的老年人就会与手机“共存”,将日常生活嵌入进虚拟网络空间之中。
67岁的天津市民李鹤君是一位音乐爱好者,经常通过短视频平台分享自己的生活。“我在短视频平台发布的作品点赞和评论都上千,面对大家的喜爱,我压力很大,要对每个留言都予以回复,担心让喜爱我的人失望,但长此以往,付出的时间和精力都是巨大的。”
一些老年自媒体创作者普遍表示,现实生活的空虚和脱节能够在网络中找到填补,网络群组和自媒体平台成为生活中重要的归属地。
资本助推“低头”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满足“银发族”的线下高质量文娱服务供给仍存较大缺口,而内容丰富的“互联网+老年人经济”正逐步成为“朝阳产业”,引得资本争相布局,进一步吸引“银发族”深陷“网络旋涡”。
网上买药、外卖、网购……越来越多的老人在移动互联网的影响下开始尝试新的购物方式,各类“银发经济”的新业态不断催生。京东大数据研究院发布的《当Z世代遇到银发族》消费报告显示,2020年受疫情影响,“银发族”用户的网购频率提升,网购习惯逐渐形成。
老年人“触网”为市场注入了新消费动力的同时,更加速吸引资本围猎,不断推出各类生活类App或小程序,并进一步通过大数据“画像”,深挖“银发用户”的习惯、特点,精准推送其喜闻乐见的信息,转化“老用户”,创造“新流量”。
据艾媒咨询发布的《2021中国银发经济行业调研报告》预测,今年我国“银发经济”市场规模将增长至5.9万亿元。
由于老年人网络保护机制相对欠缺,导致这一群体“低头”容易“抬头”难。当前,涉老人互联网内容存在一些乱象,很多“银发族”网龄较短,缺乏筛选和辨识有效信息的能力,极易陷入“标题党”“养生保健党”等虚假信息所构建的网络信息场,进而被诱导充值、购买理财产品、保健产品,导致网络维权困难。
石家庄市民张媛称,自己的母亲目前沉迷网络的养生文章。老人肺部有结节,应去医院检查治疗,然而母亲却很固执,只跟着网络上的养生帖进行所谓的“食疗”。
天津广播电视大学西青分校(西青开放大学)教师梁胜男说,很少有手机App实行老人网络防沉迷机制,如针对老年人设置观看提示和关闭功能,提示其甄别虚假信息,合理引导其注重身心健康等。
(部分受访者为化名)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记者:宋瑞、任丽颖 参与采写:冯春雨、彭雨丹 共2页 上一页 [1] [2] 搜索更多: 银发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