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4月开始实施的国家强制性标准《限制商品过度包装要求 食品和化妆品》中明确:食品和化妆品的包装层数不得超过3层、包装空隙率不得大于60%、初始包装之外的所有包装成本总和不得超过商品销售价格的20%。
“商品在仓储、运输、销售各个环节,为应对物流运输过程中的磕碰和恶劣天气,商家对其进行保护性包装是必要的。”赖阳表示,过度包装通常是商家有意借助精美包装展示商品价值。而一些消费者难以对商品品质、等级进行专业判断,往往通过包装的“含金量”来判断品牌价值,这样一来,商家便会通过包装获得定价的溢价机会。
一位茶叶经销商向记者透露,明前毛峰散装1斤的价格在400元左右。同样的重量,4罐的礼盒装可以卖到600元以上。
除了抬高商品价格、舍本逐末轻品质重“颜值”,过度包装最被诟病的就是造成原材料浪费和环境污染。
赖阳介绍说,目前的产品包装材料仅有少量的瓦楞纸板、易拉罐、玻璃瓶等可回收,大量包装废弃物需要通过填埋、焚烧处理。以包装塑料袋为例,它们多是高压聚乙烯材料制成,焚烧时产生的有毒气体会造成大气污染,影响人体健康。
倡导简约新风尚
赖阳认为,产品包装的设计感、体验感的差别在于美学设计,并不在于包装的复杂程度。他建议,商家在选择包装材料时,践行绿色环保理念,尽量使用可以循环利用、可降解的材料;可通过大数据对产品包装进行分析,使用最少的包装材料实现对产品的有效力学支撑,从而减少包装物使用量;研发新型包装材料,利用新技术进一步降低物流包装成本,形成简约新风尚。
记者检索发现,近年来,国家标准委陆续制定出台了《限制商品过度包装通则》《绿色包装评价方法与准则》等10余项国家标准,但由于缺乏具体法律条文支撑,没有明确罚则,相关标准并未真正落到实处。因此,加快完善相关立法,建立处罚机制,加强监管力度,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已成业内共识。
在“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社会风气之下,消费者也越来越意识到,撕掉层层包装之后,一件商品消费的终究是其品质和内容。肖竹青介绍说,以白酒为例,一些白酒品牌推出了品质“光瓶酒”,去掉浮夸的包装,专注提升酒的品质,受到了消费者欢迎。
来源:工人日报 共2页 上一页 [1] [2] 搜索更多: 过度包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