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网上看了一则新闻
类似的新闻马上就会刷屏
在电商搜索一款商品
手机就会收到相关产品的推荐
......
你经历过这样的
“个性化推荐”吗
记者调查发现,这种单方面的“热情推荐”不仅让消费者不胜其烦,而且不少还暗藏着大数据“杀熟”的刀。
01
星级客户酒店价格贵1倍
不同账号平均单价相差4倍
精准性营销下
商品价格暗藏猫腻
消费者胡女士经常出差,是某酒店机票预订平台的星级客户。该平台时常给她发来推荐信息,她也经常根据平台推荐进行预订。2020年7月,胡女士按照平台的推荐订购了浙江舟山希尔顿酒店的一间豪华湖景大床房,支付价款为2889元。然而,离开酒店时,她偶然发现该酒店的实际挂牌价仅为1377.63元,比平台推荐的价格便宜了一半。与平台协商未果,胡女士诉至法院,最终法院认为平台存在欺诈,判平台“退一赔三”。
对于电商平台个性化推荐的价格猫腻,记者也深有体会。
记者尝试用自己和孩子的账号分别在某平台搜索“吸尘器”,统计排在前10位的商品价格后,发现记者账号的平均单价为1336.2元,而孩子的账号下平均价格仅为244.5元,均价相差4倍有余,其中同一款产品的价格竟然相差300多元。记者就此咨询平台客服。
客服答复称:“新用户,系统会跟进账号信息,自动发送优惠券,不是每一个账号都能收到。”
对于这个答复,记者更是疑惑:明明是商品标价,怎么就扯上“优惠券”了呢?
02
个性化推荐成甩不掉的“牛皮癣”
在网页犄角旮旯处
点8次才关掉该功能
北京消费者王女士是个网购达人,每年在电商平台的消费金额都超过了10万元。王女士告诉记者:“真是烦透了,尤其在‘6·18’‘双11’这样的促销节点,每天都要收到几十条类似信息,手机不停地响,想关掉推荐功能,还找不到关闭键。”
记者多次尝试后才发现,想在手机上关掉电商平台的“推荐”功能,需要在平台设置中点击“常见问题”,才能找到“个性化推荐广告”的菜单。打开页面,又发现该页面通篇都在介绍“开启个性化广告对用户有什么益处”,只在最下方用小字提示“如何设置个性化广告”。最后,记者经过8次点击,才关闭了“个性化推荐广告”功能。
中国传媒大学大数据研究中心教授沈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如今,“卖广告”已成为互联网企业流量变现的重要方式之一,因此企业肯定不愿意消费者关掉“推荐”功能。值得注意的是,APP推荐广告多为精准推送型广告,多在后台采用RTB(竞价交易)模式,并以获得消费者的大量信息为前提,对消费者个人信息保护影响甚大。
03
专家观点
这种行为涉嫌侵犯消费者
知情权、选择权和公平交易权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先进计算机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熊璋表示:个性化推荐原本是全球各行各业非常普及的营销方式,其本意是根据潜在买家的兴趣,推荐给他最需要的商品,为买家提供便利,提高成交率,同时也为商家提高销量、降低运营成本。但目前,很多平台在个性化推荐里故意夹带“私货”。
如当一个病人在搜索引擎上寻找适合自己的医疗机构和医疗手段时,排在推荐列表最前面的几项可能并不一定是最适合的,而是额外给搜索引擎服务商付过费的广告……平台的这种“隐藏模式”本质上侵害了消费者的权益。
沈浩认为:消费领域的大数据“杀熟”本质上指向“个性化推荐算法”。通过用户主动提交和被动被索取,平台获取用户基础数据及行为数据进行分析后,就能给一个用户贴上标签,完成用户数字画像,里面清晰地记录着用户的身份信息、使用喜好、消费习惯等,方便机器识别,甚至深层次预测用户行为,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商品个性化推荐。由于企业的逐利属性,一般来说,只要有个性化推荐,其实都存在着一定的“杀熟”可能性。而且即便就像大海捞针一样,平台也能够通过大数据分析捞出绝对数,因为对平台来讲,大海捞针没有高成本,很容易实现。
中国法学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研究会副秘书长陈音江表示:“不管平台企业采取哪一种营销方式,首先得守法,在向消费者进行个性化推荐的时候,不能差别化地对待消费者,否则就涉嫌大数据‘杀熟’,就损害了消费者的公平交易权。平台在优化机器算法的基础上,应按照法律法规要求提供关闭选项,把知情权与选择权还给消费者。”
来源:北京消协
搜索更多: 杀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