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国庆、中秋喜相逢,受疫情影响被迫延期的春节档期电影最终赶上了“国庆档”列车。“双档”电影在“双节”加持下共同发力,观众观影热情不减,国庆档影片备受瞩目,助票房迅速回升。
“荧幕前人头攒动,大家默契的笑声、久违的感觉又回来了。这是今年第一次去电影院,还挺激动的,能频繁去电影院看电影的日子又回来了。”大学生小胡对《证券日报》记者讲述,假期内她将国庆档电影挨个儿看了一遍。
据影院工作人员介绍,随着影院上座率上调至75%,“双节”假期前来观影的顾客激增,人流量是前几个月的三四倍,甚至有时晚间场也会座无虚席。“差点以为电影院要被大家遗忘了,现在影院恢复、行业回暖,票房数据就是最好的证明”。
据灯塔专业版票房数据显示,国庆小长假以来(10月1日至10月8日15时15分)全国累计票房(含预售)38.33亿元,总出票9298.93万张。其中,《我和我的家乡》总票房18.09亿元,首日票房2.74亿元;《姜子牙》总票房13.58亿元,首日票房3.61亿元。
苏宁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付一夫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国庆档人气高涨,首先得益于国内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国民经济运行重回正轨,让广大民众的消费信心得到修复,对未来预期有所改善,这些都是观影消费复苏与电影票房火爆的先决条件。此外,全国影院上座率上限一再提高,叠加“双节”小长假的“假日效应”以及《我和我的家乡》《夺冠》《姜子牙》等重磅影片的上映,让观影消费市场重焕生机。
北京电影学院电影学专业硕士小张告诉记者,“十一”国庆档影片呈现异彩纷呈的局面。影片类型多样、情感表达丰富、观影目标群体明确,“大片云集”“神仙打架”的态势极大地调动了观众的观影热情。票房现已取得超35亿元的好成绩,这为中国电影市场的进一步复苏注入了强心剂。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刘向东表示,出境游受限无疑会刺激居民留在国内进行文化消费,有助于加速消费升级的进程,促进形成以国内循环为主的新发展格局。
“文化消费的壮大是居民消费升级的重要表现形式,也是大众生活品质提升的关键参考指标。”付一夫表示,按照国际经验,居民消费升级的一般演变逻辑为,由实物类消费占据主导逐渐向服务类消费主导转变。文化消费正是服务类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过去人们的消费主要集中在吃、穿、住、用等领域;当前乃至今后,居民在消费时会越来越注重安全、享受、娱乐、求知。我国的文化消费占居民消费总支出的比重显著低于美、日、韩等发达国家,差距的存在恰恰暗示我国文化消费具有极大的增长潜力和提升空间。
“从趋势上看,消费个性化、多样化特征将非常明显,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消费不可避免地会成为生活消费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消费将会与其他幸福产业一样,成为今后消费的重要方向。”刘向东补充称。
来源:证券日报 见习记者 杨洁
搜索更多: 电影票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