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热播的《爱我就别想太多》在豆瓣评分低至3.9,网友们似乎厌倦了跟小姑娘谈恋爱的老男人的“油腻”。
从剧集到生活,“甜而不腻”成为近年来的新态度,控糖、抗糖的风潮从养生圈一直吹到护肤圈,越来越多消费者开始关注和追求无糖健康。作为夏日解暑佳品的饮料,也纷纷入局“无糖圈”。
但是,喝起来甜甜的无糖饮料真的不含糖吗?对于这一问题,医生、专家、商家、媒体等各路人士众说纷纭、观点不一。消费者对“无糖”的疑问不仅无减反增,甚至陷入了孰真孰假、不知该相信谁的困惑迷局。日前,健康科普平台丁香医生发布《无糖饮料是一场骗局吗?》一文,对这一疑问作了详细说明。
要说明白无糖,先得搞清楚营养成分表中的糖是什么。这得看国家标准。
根据《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GB28050-2011)》及其问答、《营养学术名词(WS/T 476-2015)》的规定,碳水化合物是指糖、寡糖和多糖的总称,又分为“可利用碳水化合物”、“不可利用碳水化合物”;而糖,则指的是单糖和双糖,如葡萄糖,以及常见的蔗糖、乳糖、麦芽糖等,可以被人体吸收转化为能量利用。他们的消化吸收速度与我们常说的“升糖指数”密切相关,通常来说,消化吸收越快,升糖指数就越高,对健康就越容易不友好。
那么,什么是“无糖”呢?
同样根据上述《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的规定,食品中的糖含量少于0.5g/100g(固体)或100mL(液体),即可标注为“无糖食品”。含量少于该值表示基本不具备实际营养意义。
文章特别提醒,需警惕一类标注“不添加糖”的产品,它虽然不添加常见糖类,但有可能加了糊精或糖浆之类的浓缩糖溶液,以此“混淆视听”。还有一些主打天然无添加的产品,虽然成分表里确实没有添加任何糖,但可能产品“原料”就富含糖分,比如蜂蜜、果汁等高糖食材。
于是新的问题出现了。有人质疑,虽然含量少,但如果吃很多,不也大量摄入了糖吗?另外,怎样辨别是否“混淆视听”呢?
这个时候,就需要仔细分析其中的成分,学会看产品配料和营养成分表,就非常重要了。
判断“无糖”饮料是不是真的无糖,主要看配料表是否有常见糖类(白砂糖、蔗糖、乳糖、果糖等),或是糊精、糖浆这类浓缩糖溶液。也可以看营养成分表上的糖含量,但要注意,成分表中的碳水化合物含量不等于糖含量,不要将二者混淆。
科信食品与营养信息交流中心、中华预防医学会健康传播分会、食品卫生分会、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等部门联合发布的《食品甜味剂科学共识》表示,与蔗糖、果葡糖浆等糖类相比,甜味剂具备甜度高、能量低的特点,在食品中通常用量极少,热量可以忽略不计。
而食品工程博士云无心则在日前发布的一篇《一文梳理清楚:好的“糖”、坏的“糖”、以及不叫糖的糖》的文中明确说到,还有一些食物原料的名字里有糖,但它们本身并不是糖。这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低聚XX糖”“聚XX糖”,另一类是“XX糖醇”,比如木糖醇、赤藓糖醇、麦芽糖醇等等。它们具有一定的甜味,但只有一部分被人体吸收,能被代谢产生热量的就更少。而且,它们被吸收之后也不升高血糖,所以也基本上不产生糖对健康的不利作用。 共2页 [1] [2] 下一页 搜索更多: 元气森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