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上,关于未成年人游戏退费纠纷的报道屡见不鲜。江苏省消保委今年4月发布的《未成年人游戏充值、直播打赏调查报告》指出,针对9款手机游戏APP的调查发现,3款手机游戏游客模式可以直接充值;9款游戏均可通过其他账号登录,实名认证流于形式;4款游戏未成年人实名认证后充值额度不受限;未成年人充值退款流程复杂,仅2款游戏退款成功。
如果说成年人遇到的网游问题,可以通过依法维权来解决,那么未成年人网游问题确实更应该引起社会的足够重视。未成年人的自我约束能力弱,无论是学校的课程作业,还是校外的教育培训辅导班,一般都会使用到网络电子设备,再加上部分网游企业只顾追求经济利益,忽略自身社会责任,有的甚至故意诱导未成年人反复充值,给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留下隐患。
陈音江建议,要规范和督促网游企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诚信守法经营,主动采取游戏分级、实名认证、人脸识别认证等有效措施,限制未成年人充值额度和登录时长,尤其是不要打着免费教育的幌子推广网络游戏,同时尽量简化退费流程,依法维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
网络打赏成为纠纷高发地带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3月,直播用户规模达5.60亿,即我国40%的人、62%的网民都是直播用户。除了以往的演唱会直播、真人秀直播、游戏直播、体育直播,目前各种学习、消费、泛娱乐等日常生活场景直播越来越多。
特别是疫情期间,看网络直播的人增多,网络打赏也随之成为纠纷高发地带。在96324条负面网络打赏信息中,涉及诱导打赏48776条,占比50.64%;冲动打赏14726条,占比15.29%;内容低俗7851条,占比8.15%;诈骗陷阱5389条,占比5.59%;退费纠纷12579条,占比13.06%。
某平台在直播页面上有显著提醒,提示禁止诱导打赏。但是从用户的投诉举报来看,诱导打赏并没有得到很好遏制。
据记者了解,目前大多数直播软件都设置了打赏功能,用户可通过绑定微信或支付宝等方式购买平台提供的礼物送给正在直播的主播。有的直播平台甚至需要用户购买虚拟货币才能观看直播。不少网友为自己喜欢的主播一掷千金。有的未成年学生趁家长不注意偷偷花数万元打赏心仪主播等新闻屡见不鲜。
但目前有关网络直播的监管,仅停留在对直播内容的审核和治理方面,如查处网络直播过程中出现价值导向错误、低俗淫秽色情、封建迷信等内容,而在未成年人冲动或非理性打赏方面,仍然缺乏有效引导和规范应对。有的直播平台虽然在充值协议中规定,年满18周岁或已年满16周岁且依靠自己劳动收入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用户才能打赏,但在实际操作中,用户只要绑定移动支付方式就可以充值打赏,根本不需要实名认证和身份核实。
最高人民法院近日发布的指导意见规定,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未经其监护人同意,参与网游或直播打赏支出与其年龄、智力不相适应的款项,监护人请求返还款项的应予支持。这对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迈出了积极一步。但从长远来看,还是要努力提升网课效率,并在网课与网游之间设置“防火墙”,通过严格审核用户身份、限制未成年人充值打赏以及控制登录时长等手段,从根源上解决未成年人沉迷网游和盲目打赏问题。
来源:经济日报 佘颖 共2页 上一页 [1] [2] 搜索更多: 打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