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0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月份CPI(全国居民消费价格)等数据显示,2月份CPI同比上涨5.2%。其中食品价格上涨21.9%,非食品价格上涨0.9%。
国家统计局城市司司长赵茂宏发文解读称2月份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价格走势形成了较为复杂的冲击,但价格运行总体平稳,呈现出有涨有降的结构性变化态势,CPI继续上涨但涨幅有所回落,其中食品价格上涨较多。
食品价格持续上涨
在食品价格方面,数据显示,畜肉类价格同比上涨87.6%,影响CPI上涨约3.85个百分点,其中猪肉价格同比上涨135.2%,影响CPI上涨约3.19个百分点;鲜菜价格同比上涨10.9%,影响CPI上涨约0.33个百分点。
赵茂宏则发文解读成食品价格上涨较多的主要原因,从供给方面看,主要是各地不同程度地实施了交通运输管控措施,部分地区物流不畅;人力短缺造成物资配送难度加大,成本有所上升;部分企业和市场延期开工开市,一些产品生产和供给受到影响,难以及时满足市场需要。从需求方面看,受“居家”要求与“避险”心理等因素影响,有的居民出现囤购行为,部分地区出现抢购方便面、肉制品和速冻食品等易储食品现象,甚至波及到其他食品,助推价格上涨。
新时代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潘向东对经济观察网表示:“虽然存在春节错位效应,但受疫情影响,供需缺口扩大,因此节后食品价格不仅没有下降,环比涨幅反而还超出季节性。”
在非食品价格方面,部分项目价格则出现下降。如飞机票、理发和宾馆住宿价格环比分别下降7.8%、2.5%和1.0%。汽油和柴油价格环比分别下降5.7%和6.2%,居民用煤和液化石油气价格环比分别下降1.0%和0.4%。
中国民生银行研究院研究员郭晓蓓对经济观察网表示:“疫情推动部分非食品类价格上涨,主要包括生活与家庭服务类商品以及医疗用品与服务类商品。而负面因素在于疫情导致需求受损,主要包括交通出行、文化娱乐、衣着等。可以看出,疫情对非食品类别的影响形成了正反两方面的冲击,结构明显分化。”
CPI走势
从此前CPI走势来看,从2019年2月开始,CPI同比增速便呈现不断上涨的态势,2019年11月,CPI进入“4时代”,2020年1月,CPI进入“5时代”。
在此基础上,我们是否需要担心接下来猪肉、鲜菜等物价持续维持高位?
潘向东对经济观察网表示:“随着3月中旬生产企业的基本复工和湖北以外地区疫情警报的解除,大部分食品供给还是过剩的,价格增速也会随之回落。所以未来宏观经济的主要任务还是反需求不足,不必在意短期的物价上涨。”
潘向东进一步解释称,随着3月中旬生产企业的基本复工和湖北以外地区疫情警报的解除,鲜菜等食品供给会逐渐补充,供需缺口收窄,价格波动逐渐恢复正常。但需要防范猪瘟、草地贪夜蛾、沙漠蝗虫可能带来的供给冲击。非生活必需品价格出现下降,主要是受春节错位影响,随着国内疫情的好转,居民日常活动可能逐渐恢复正常,大部分非生活必需品不存在持续降价的压力。
针对此疑问,郭晓蓓也表达了类似的看法,她表示,疫情的影响是短期的,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随着疫情得到控制以及未来的全面复工,食品价格很快恢复到日常的水平上来。预计未来CPI继续上涨可能性不大,二季度将会逐阶而下,对全年CPI涨幅不必过多担忧。
来源:经济观察网 记者 田进
搜索更多: CP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