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如果在密闭环境下,众人同时食用大量自加热食品,或者自加热食品包装盒上面的通气孔被堵塞时,就可能存在安全隐患。
“这是值得引起关注和警惕的。”路福平透露,目前,专家正积极探讨如何建立统一的标准,如通过对自加热食品发热包所包含的化学成分和比例、加热强度、产氢量等指标进行规范,以期通过标准的建立,提升行业的准入门槛。
他说,自加热食品要想走得更远,必须跨过安全这道坎。对于普通民众,他还提醒道,“在食用自加热食品前,要观察包装盒体是否有裂缝或挤压破损等现象,如发现加热包层的液体有渗透,则不要食用。”
食品安全与食品欺诈的“高发地带”
辣条,又一个网红食品,它在年轻人的世界里究竟有多火?
有人称它是“新世纪里年轻人最爱的零食”,也有人称它是“国民零食”“‘童年味道’的象征”。前不久,某高校还上演了一场“向女生送辣条”的校园表白。甚至,在不少专家看来,“辣条”都能称得上是具有草根性、民族性、原创性、传统食品工业化的具体体现,应予以适当扶持和引导。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科学研究院首席研究员谭斌告诉记者,所谓辣条,又叫大面筋、素牛筋,是指以小麦粉或其他谷物、豆类为主要原料做成的食品,水分含量高、咀嚼感好,因此很受欢迎。
不过,就是这个被热捧的网红食品,也被扒出了“黑料”。2019年3月15日,3·15晚会曝光了“危险的辣条”,辣条从此背负了“垃圾食品”的骂名。
“少数不法商人无视生产规范与标准规定,既无安全卫生的生产管理,还超范围、超量使用食品添加剂,理应受到处罚和取缔。”谭斌说。
孟素荷说,急速发展的诸多网红食品“有品牌、无工厂”,大多以“贴牌生产”的加工方式赚快钱,对产业链安全建设呈空心化、断条状。这种“快”与“空”并存的矛盾,使之成为食品安全与食品欺诈的“高发地带”。
她告诉记者,“网上购物”对食品市场的现在与未来影响重大,目前已成为大部分消费者尤其是年轻人购物的首选渠道,而且重心在逐渐下沉,60%-70%来自三、四、五线城市及农村,这些应成为监管部门和舆情关注的重点。
事实上,3·15晚会曝光后,辣条行业就迎来巨变,全国由512家减少至427家,85家不达标的企业被淘汰出局,淘汰率达到16.6%。
谭斌告诉记者,目前“辣条”产品中允许使用的甜味剂已由原来的7种,减少到3种;防腐剂由原来的6种,减少到“不再使用”;色素也将原来的合成色素,改用天然色素。
“一定要严防‘红与黑’的转换。”马冠生说,政府部门要对网络销售食品安全违法行为进行重拳出击,严格查处“刷单”“假评论”等行为,以“最严格的监管”方式保护消费者权益和安全。
当然,普通民众也要不断提高健康和食品安全方面的素养,不能“盲目‘追红’”“只听广告宣传就购买”。至少,尽量选择那些有食品成分标签的食品,购买时,也尽可能查看配料表,注意食品的生产日期、保质期。马冠生说,面对“网红”,多提防那些背后的“黑”。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邱晨辉 来源:中国青年报 共2页 上一页 [1] [2] 搜索更多: 网红食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