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商家推广预付卡处于无序状态。从行业分布来看,遍布餐饮、商超、美容、健身、汽车养护等各行各业;从办卡企业的规模来看,无论是连锁企业,还是个体小店都热衷于向消费者推广预付卡。对于这些数量众多、规模较小的发卡企业,相关部门在其预收资金和业务经营情况方面的监管很难全面覆盖。
在合肥某小区的一家理发店采访时,记者发现该店正推出会员卡充值活动,充值1000元消费可打8折,充值5000元可享受5折优惠。而另一家烧烤门店也推出“充500元送50元”的储值卡服务。记者以消费者身份提出购买预付卡、充值卡时,这两家商店都没有提及签署书面协议、明确双方权利义务的事情,只是简单地将记者的信息登记,或直接给记者一张有附有固定金额信息的卡片。
记者询问商家推销储值卡、充值卡的行为是否已向监管部门备案,收取的资金是否接受监管时,两家店铺的工作人员都给出了否定的答案。
治理乱象 规范经营“求共赢”
“要规制预付式消费的乱象,有关部门应加强监管。”李智圆律师建议,有关部门应该尽快制定预付卡监督管理相关条例,加强对预付式消费的法律约束。立法后,主管部门要应当加强对预付卡发放主体的监管,避免商家“人去楼空”事件的出现。
目前,上海市已经出台了《上海市单用途预付消费卡管理规定》和《上海市单用途预付消费卡管理实施办法》,并且上线了“上海市单用途预付消费卡协同监管服务平台”,消费者可在平台上查询到公开的发卡企业信息对接情况、手头已购买的预付卡的余额,该平台还具有警示名单,咨询、举报等功能。截至今年5月,300余家完成平台信息对接的发卡企业的沉淀资金已高达200亿元。
“法律约束之外,商家要加强行业自律,依法经营、合规经营,自觉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铜陵市消保委秘书长陈波表示,商家不要胡乱向消费者承诺自己做不到的事情,一旦给出承诺就要按承诺做到;消费者在办理预付卡时也要擦亮眼睛,要求经营单位将其承诺的优惠条件写在合同中,确保将来发生纠纷、依法维权时有据可查。
“消费者要加强规避消费风险的意识,不要贪图一时便宜,在办理完预付卡、缴纳相应的费用时,应当与经营者签订书面合同。”陈波提醒消费者,办理预付卡时要谨慎选择,多了解经营者相关信息、经营状况和市场信誉,妥善保存相应的消费凭证。当自身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时,消费者要积极维权,一旦遇到商家携款潜逃,涉嫌经济诈骗时,应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
针对健身服务行业预付式消费纠纷较为突出的现象,陈波认为,商家在预付卡退换、转让问题上应当给予消费者更多便利,比如给尚未开卡或者尚未使用预付卡的消费者一段时间的犹豫期,犹豫期内可以退卡;因为商家的原因导致消费者用卡困难时,应主动办理退卡、免费或低价办理转卡。
“健身服务企业规范经营行为、切实提升服务水平,才是快速回笼资金、培养忠实客户的长久之道,也才能真正实现与客户的互利共赢。”陈波说。
来源:安徽日报 共2页 上一页 [1] [2] 搜索更多: 预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