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双11”,很多消费者选择在网红直播间领优惠券下单。然而近日,某知名“网红带货”现场,出现令人尴尬的不粘锅“粘了锅”的场景,引发舆论关注。一时间,部分网红利用自身流量,推介劣质产品,在网上引起热议。
随着电商、社交等新平台的发展,网络新经济业态渐成规模,有力拉动了消费。在各大网络社交平台上,相关的网红产品推荐琳琅满目,拥有大量粉丝的网红通过图文并茂的“种草”笔记、声情并茂的“种草”视频或直播的方式,向粉丝推荐各色网红产品。“亲测好用”“必买清单”“网红爆款”等字眼,激起了消费者的购物欲望。《2019年淘宝直播生态发展趋势报告》显示,2018年加入淘宝直播的主播人数同比增长180%,直播平台“带货”超千亿元,同比增速近400%。尤其在“双11”期间,直播间俨然已成为冲销量的“重要战场”。
低门槛、高回报的直播带货新业态,吸引了消费者和商家的目光,但也可能滋生产品质量不过关、消费者权益遭侵害等新问题,“网红带货”容易成为劣质品甚至是假货的“流量入口”。
新业态是新需求的产物,我们不能对其“一刀切”。然而,一些网红缺乏专业知识,对所推产品并不了解,直播时信口开河。“粉丝”把网红当“真爱”,网红却视“粉丝”为“韭菜”。买卖双方的信任被打破,不利于行业的健康发展。所以,“网红带货”,商品质量是关键。消费者可能一次两次因为直播的强互动属性、主播实时分享的真人体验、令人心动的产品优惠力度而埋单,但如果产品质量存在问题,消费者也必然会用脚投票。因此,带货网红应当慎重选择合作品牌,商家应当规范供应链,在商品质量上下功夫,保障售后服务。
“网红带货”泥沙俱下,必须规范和依法强化监管。如今,相关法律对网络广告、网上销售产品有着明确规定,有关部门要严格执行法律,对虚假的商品网络广告以及假货次货等重拳打击,让市场风清气正。此外,促进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电商平台也有规范“网红带货”的责任。规范和监督“网红带货”行为,既需要行政主管部门雷霆干预,也需要商务平台自觉提高“门槛”,比如,可以尝试确立带货网红与销售商家“黑名单”制度,对侵犯消费者利益的网红和商家实行平台禁入制度,进而让消费者放心购物。
起初,不少网红推荐商品,本意是让更多优质商品,以更划算的价格,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如今有些网红走偏了,希望随着消费者辨别能力的提升、平台监管的收紧、执法力度的加强,“网红带货”能够回归本意。
来源:安徽日报
搜索更多: 网红带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