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越来越多的城市加快布局夜间生态,“夜经济”作为消费增长点,频频出现在各地促消费政策中。
刚刚过去的中秋节,各地依托中秋赏月,瞄准“夜经济”大做文章。《证券日报》近日走访北京多家商场、剧院、便利店等,并采访消费者和工作人员发现,市民夜间出游、消费的需求旺盛。与此同时,各地便利“十一黄金周”夜间消费的举措也呼之欲出。
多地出台繁荣夜经济举措
今年以来,各地推动“夜经济”发展举措不断。
以四个直辖市为例,今年4月15日,上海市商务委等九部门联合出台《关于上海推动夜间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推动上海“晚7点至次日6点”夜间经济的繁荣发展;天津市自6月1日起启动推动夜间经济发展的措施之一“鼓励开展延时经营”;重庆市联动商业、旅游、文化等多个业态,自7月份启动为期三个月的夜市文化消费促进活动;北京市商务局7月9日印发《北京市关于进一步繁荣夜间经济促进消费增长的措施》,包括点亮夜间消费场景等13项具体内容。至此,四个直辖市今年的“夜经济”举措全部配齐。
除上述城市,据《证券日报》记者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还有成都、济南、三亚、长沙、厦门、南京、西安、南宁等地出台相关政策举措,激发夜经济新动能。
此外,8月27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快发展流通促进商业消费的意见》,提出要活跃夜间商业和市场。鼓励主要商圈和特色商业街与文化、旅游、休闲等紧密结合,适当延长营业时间,开设深夜营业专区、24小时便利店和“深夜食堂”等特色餐饮街区。
万博新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刘哲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夜经济是满足人们多元化生活需求的一类经济形态。在时间上延伸了消费的链条,能够丰富人们的休闲娱乐生活,挖掘人们在假期之外,工作之余的消费潜力;在空间上拓宽了消费的群体,满足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群体的需求。
夜间消费需求旺盛
今年中秋节期间,多个城市的众多商家开展夜间活动,延长营业时间,为消费者派送节日福利。本周,各个省市逐渐公布中秋假期旅游消费情况,数据显示,各地夜间消费对于经济的拉动作用十分明显。
《证券日报》记者近日走访北京地区部分商场、剧院、体育场馆、便利店等场所,并采访了多位消费者和工作人员发现,市民夜间出游、消费的需求十分旺盛。
在朝阳区一家位于商场一层底商的24小时便利店,记者晚上9点半在店门口观察了10多分钟,发现进店的人依然不少。当晚值班的收银员告诉记者:“商场平日关门时间是晚上10点,不过商场内的电影院、KTV等娱乐场所闭店比较晚,所以我们店即使过了凌晨人也挺多。”
在上述商圈,记者走访了几家健身房,询问了营业时间、客流集中时间等问题。一家紧邻居民区的健身房工作人员告诉本报记者:“我们店两大客流高峰是早上9点前和晚上7点后。我们和写字楼附近的健身房不同,小区居民上班前和下班后才有时间来健身,因此营业时间也相对灵活。”
出租车司机小李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我是“不夜城”的见证人,即使到了深夜,也能接到来自各大商圈、电影院、酒吧街的单子,他调侃道:“我性格比较急,怕堵车,晚上路况好,单子多,更喜欢跑晚班。”
9月15日,男篮世界杯决赛在五棵松华熙凯迪拉克中心举行,球迷现场观赛热情高涨,散场后人山人海的观众排队打车还成为部分观众热议的焦点。 共2页 [1] [2] 下一页 搜索更多: 夜间消费 |